ID: 23279978

古诗词诵读《客至》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188376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客 至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写友情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生幸事,不过久别重逢! 壹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后世又称杜拾遗、杜工部。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尤以“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被广为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712~745) 35岁之前: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746~755) 35~44岁: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杜甫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成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756~759) 45~48岁: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安史之乱(755年-763年),杜甫携家人避难流亡 ,一路受冻挨饿,,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759~770) 48~58岁: 安史之乱后,杜甫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这一段时光,算得上杜甫一生中最明媚的时光。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同时一家人团聚的生活在曾经长久的分别后显得格外幸福。成都秀美的风物景色更使得草堂生活充满了生活乐趣。这期间作者留下许多文字记录生活中美好温馨的点滴,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 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贰 诵读诗歌 客至 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shè sūn pēi 解题 “客” 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相过”:即探望、相访。 “喜”: 表明喜悦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