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84562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727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增强学生文言语感。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的情感。 3.通过诗人情感体会,获得激励鼓舞,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在历史眼光中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增强学生文言语感。 2.通过意象分析、手法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3.把握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通过意象分析、手法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 2.把握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新课讲授 学习探究 一)预习检测,理背景,通词意。 1结合预习,展示词人基本情况与写作背景。 2.结合预习,疏通四首词的词意。 1)学生解释 2)教师总结 译文展示 定风波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太常引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浣溪沙 我向着那山峦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插着半截旗杆的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二)一读诗词,品意象 1.小组合作,跟读四首词,小组选定一首最喜欢的词,品读其中的意象。 我们选择的是( ) 词中描写了( )几个意象。 通过( )意象,描绘出( )。 表达了作者( )感情。 教师示例 我选择的是《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词中描写了云山,北风,马,晚烟,荒戍垒,斜阳,旧关城几个意象。 通过“云山”这一意象,描绘出北方边塞的苍茫、辽阔与高远。 “北风”指寒冷的北风,“马嘶声”指战马的嘶鸣声,通过描绘北风之大、马嘶之断,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苦寒。 通过“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几个意象,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边塞夕照图。 词中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荒凉、苦寒、萧瑟的边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小组合作方法展示: 六顶思考帽: 白色思考帽:中立而客观地提出基本观点。 绿色思考帽:补充不同的意见建议。 黄色思考帽:从正面考虑,表达乐观的、有建设性的观点。 黑色思考帽:合乎逻辑地进行批判,找出逻辑上的错误。 红色思考帽: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蓝色思考帽: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组长)。 3.学生跟读并讨论分享 4.教师总结 三)二读诗词,品手法 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四首词,选定期中两首喜欢的词,通过对比阅读品读其中的手法。 我们选择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