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8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教学设计 课题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单元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第二课时《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是课程从认知到实践的关键转化环节。教材通过“中国好人榜”案例群像,将中华传统美德具象化为自强不息、扶危济困、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五大维度,引导学生从榜样事迹中提炼精神内核,最终落脚于青少年的生活实践。本课内容既承接前课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基础,又为后续法治精神与社会责任学习提供价值观支撑,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学情 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七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概念,但对如何践行缺乏具象认知。具备家庭、学校场景中的道德实践体验(如尊敬师长、帮助同学),但多停留在被动遵守规则层面。 2.学习困难:易被“烈火英雄”等震撼事迹感染,但对“平凡坚守”(如周火生30年义卖)的长效价值理解不足。能复述美德要求,但难自主设计具体行动方案(如填写践行卡时易泛泛而谈)。对“见义勇为是否应舍己”等复杂伦理问题(如杨科璋案例)存在认知困惑。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根植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 :传承中华美德,内化“自强、仁爱、敬业、义勇、孝亲”品质; 健全人格 :培养积极心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责任意识 :从家庭到社会,强化青少年使命担当; 法治意识 :以制度保障美德实践,促进公平正义。 重点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方式 难点 引导学生将美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近日,2025年第一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这一活动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旨在发掘和表彰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你知道往年中国好人都有谁吗? 杜宣梅、周火生、保明伟、杨科璋、刘秀祥 这些“中国好人”来自不同岗位、经历不同故事,但他们都做出了同一个选择——— 践行美德 。他们的善举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还是平凡生活的坚持?作为青少年,我们是否也能成为美德的“代言人”? 通过2025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活动的开展引出往年中国好人,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讲授 新课 总议题:以"中国好人"为榜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分议题1:对标"中国好人"———汲取榜样力量,传承中华美德 分议题2:践行美德———书写行动承诺,铭刻美德箴言 分议题1:对标"中国好人"———汲取榜样力量,传承中华美德 中国好人1:“独臂教师”杜宣梅 基本信息 即使身有残缺,我也要用一生坚守那三尺讲台。 出生年份 :1984年 出生地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 身体状况 :1岁时因重病导致双手双脚截肢,失去手掌和脚掌 四川泸州合江县人 民小学四年级教室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正在用流利的英语,给孩子们上课。 这位老师与众不同,她没有双手,也没有双脚。 她靠残肢夹着粉笔板书,借假肢艰难地行走。 她教学成绩突出,孩子们和家长都非常喜欢她,亲切地称她“梅子老师”。 2023年,她还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 思考:“独臂教师”杜宣梅面对人生的挑战,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点拨: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要求我们面对困难时自立自强、刚健有为。 课堂笔记:1.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就要做自强不息的人 (1)重要性: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2)要求: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