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父亲的手提箱 第4课 高等教育出版 菲利特·奥尔罕·帕穆克 作者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 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1952年6月7日,帕穆克生于伊斯坦布尔。毕业于伊斯坦布尔大学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该作品获得2003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6年,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我的名字叫红》、《雪》、《伊斯坦布尔》。 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演说节选。 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土耳其虽为亚洲国家,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实行欧洲模式,是欧盟的候选国。宪法规定,土耳其为民主、政教分离和实行法制的国家。土耳其外交重心在西方,在与美国保持传统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又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始会员国及二十国集团的成员。 你所知道的土耳其 曾经的土耳其 眼下的土耳其 1、本文的叙事、抒情线索是什么? “手提箱”为线索 追溯了自己父亲临终两年前交给儿子一个手提箱,以及自己对手提箱态度的变化。这手提箱中装载的不仅仅是他生前的手稿和笔记本,更是一位想成为诗人的年轻人的梦 2、概括作者在文中都写了什么事?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 第五部分(12段~15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 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 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 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 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 “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 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 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 “荒蛮感”,是指写作中忠实于人类所处的文化、经济等原生态的社会状态。 “失真感”,是指写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作者提出自己的创作主张: “我认为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文字、我们身心的一部分。” 作者在演说中的另一段话语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 “作家的任务是讲述司空见惯却又无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发现、深化、传播,让读者看到,原来熟悉的世界竟蕴涵如此神奇,使读者乐于重新审视。当然,能够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诸文字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乐趣。一个深居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