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把栏杆拍遍 中职语文高教板拓展模块第一单元 梁衡 目 录 1 导入新课 2 作者介绍 3 初读课文 4 再读课文 壹 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国力孱弱的宋代,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百姓流离,哀鸿遍野。在那屈辱的年代,众多爱国知识分子的满腔悲愤,化为泣血的诗句,荡漾着强烈的爱国情愫。因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爱国诗人,诞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继而奋发的优秀诗篇。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贰 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第二部分· 有三篇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第二部分·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人。 ·第二部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张安国。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开始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岁。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时,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tuō)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他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叁 初读课文 第一、二部分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 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 (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第三部分· 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第二部分:(2-16)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三部分·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第三部分·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怎么从一个爱国之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以及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作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第三部分·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用原文回答 ·第三部分· 4“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第三部分· 5“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第三部分· 7“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第三部分· 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用原文回答 ·第三部分· 15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