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12793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共50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993093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课件网) 《月夜忆舍弟》 《长沙过贾谊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商山早行》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 “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 “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 “凄楚不堪多读。” 新 课 导 入 写 作 背 景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诵 读 诗 歌 听读诗歌 首 联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交代背景,渲染悲凉气氛。 1、请你静静朗读这首诗,想一想,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杜甫产生怎样的情绪? 2、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 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颔联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3、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颔联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4、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颔联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千古名句,借景抒情,点名思乡主题。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颈联尾联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战乱,他乡、秋夜,听到戍鼓雁鸣,看到露白月明,杜甫自然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说自己有兄弟,给寂寞的自己以安慰,但是接下来说兄弟都离散了,前后就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痛苦。后来加上没有家询问生死,更是增加了苍凉之情。 承上启下 首尾呼应、 深化主题 课 堂 小 结 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抒发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怀乡思亲和忧国忧民、对战争停止的期盼之情。 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诗歌特色 诗 句 填 空 ①《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②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 离散的诗句是: ③与“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作 者 简 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