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建学校高二年级学科竞赛 历史试卷 2025.6 一、单选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公元前3200年前后,随着仰韶文化的衰落,周边地区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马家窑文化崛起。各地玉器在类别、形制、纹饰、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蕴藏着“祭天、礼地、葬人”的思想内涵。这表明() A.文化共同体已初具规模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C.制玉技术交流较为频繁D.商业贸易网络雏形显现 2.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发现大型宗教祭祀遗存,包括祭坛、女神庙和多座积石冢群,并为夏商周以前“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该遗址其中一座中心大墓出土玉猪龙、玉箍形器等礼器15件,而周边小型墓葬仅随葬陶器或石器。据此可知,该遗址的所处时代可能是() A.旧石器时代早期B.新石器时代早期C.旧石器时代晚期D.新石器时代 晚期 3.下表为《北史》中的相关记载。李曾的经历说明当时()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B,经学教育改变士人观念 C.世家大族经济文化独立D.门阀政治影响仕途选择 4.安史之乱前,吟咏扬州的诗歌数量较少,大概有80首;安史之乱后,吟咏扬州的诗歌数量大增,大概有300首。诗歌类型也从之前单纯的风物诗过渡到文士唱和诗、怀古诗等。这些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大运河的影响B.政治重心的南移 C.科举制的推动D.北方经济的破坏 5.每年四月,元朝数万官员随皇室迁往上都,九月返回大都。这条巡幸路线设置24处行宫(驿站)。上都的宫帐群采用可拆卸结构,保留蒙古包居住传统;大都宫殿则采用琉璃瓦顶。元朝的两都巡幸反映出() A.对草原贵族特权的维护B,皇权统治稳定性的削弱 C.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融D.“天朝上国”思想盛行 6.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不是积极地抵抗,而是想靠英、俄的力量来制止日本。这虽然没有实现,但俄、法、德三国的干涉居然使日本吐出了辽东半岛,被认为是“以夷制夷”策略的一大“成功”。可见,洋务派“以夷制夷”的实质是() A.基于欧日争端挽回国家权利B.利用列强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C.学习国际规则以图抵御外侮D.顺应世界潮流调整外交政策 7.下表为1895-1913年中国境内外资企业与民族工业的资本额及占比统计(单位:千元):据表可知,1895-1913年中国经济领域的显著变化是() 年份 外资企业资本额 占比 民族工业资本额 占比 1895 109,661 63.1% 64,486 36.9% 1900 150,354 62.7% 89,536 37.3% 1905 229,132 61.8% 141,766 38.2% 1913 308,469 57.4% 231,038 42.6% A.外资企业控制中国经济命脉B.民族工业摆脱列强竞争压力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方式D.民间投资环境得到适度改善 8.创办于1925年的“广州政治讲习班”,由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先后主持,学员以湘籍青年为主,讲习班的教学内容包括政治课程和军事课程。该讲习班的开办() A.遵循了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B.为国民党一大召开奠定基础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D.为北伐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 9.美国记者白修德在《中国的惊雷》中写道:“当重庆的茶馆里贴着“莫谈国事”时,延安的窑洞墙上却刷着'全民武装保卫边区'。”这反映了() A.国共两党抗战路线的差异B.中日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C.民众文化程度的地区差异D.国际援助分配上的不均衡 10.据1951年《人民教育》第3期记载,华北地区扫盲教材中设有《新国旗》一课,描述“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红色象征革命,五星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东北农村扫盲班学员在学会写“毛主席”等字后,自发在村头黑板报写下“跟着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主要反映了() A.意识形态建设融入社会教育B.土地改革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C.翻身农民政治觉悟大幅提高D.社会主义改造激发建设热情 11.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张,帝国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