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15995

古代诗词诵读《桂枝香》课件(共22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20936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代,PPT,拓展,高教,语文,中职
  • cover
(课件网)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3.通过词句的分析,理解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4.背诵全词。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题解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六朝古都所在。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 咏史怀古 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等。 如:刘禹锡《乌衣巷》、杜牧《赤壁》、杜甫《蜀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咏史怀古 ②表现手法: 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桂枝香·金陵怀古 原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màn)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上片 登山临水,放眼远眺,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迎着西风,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Q:诗歌开篇交代了哪些信息? 地点:故国 (朝代更替); 事件: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时令:晚秋; 天气:初肃 。 开篇三句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总起全文,为后文写景抒情蓄势,奠定全诗凄凉哀叹的情感基调。 上片在这萧索的气氛下,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比喻 静态、远景 面 动态、近景 点 色彩捕捉 动态、远景 总括上阙金陵美景。 化用/用典: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 其意境开阔、气度雄浑,与《滕王阁序》中“落霞”二句平分秋色。 借代 去棹:停船。棹,船桨,“帆”和“棹”借代手法,皆代指船。 上片总结: 作者运用( )( )(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景,表达了作者( )感情。 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隐含了作者对( )的担忧,也为下片的抒情营造氛围。 比喻 用典 借代 金陵晚秋图景 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