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16260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46546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22张,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声音能触动我们的心弦。一曲熟悉的老歌,能勾起往昔的回忆;家人的一声呼唤,会让我们倍感温暖。在古代,笛声常常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那悠扬或凄婉的笛声,在寂静的夜晚响起,总能引发诗人无尽的思绪。唐代诗人李白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于洛阳城听到了一阵笛声,这笛声让他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这首诗,感受笛声中蕴含的深情。 学习目标 掌握《春夜洛城闻笛》中重点字词、典故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能流畅翻译全诗。 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深入领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培养自身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态度。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他性格豪放不羁,热爱自由,一生游历四方。李白早年渴望入仕,实现政治抱负,曾得到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但因权贵排挤,不久便离开长安。此后,他继续游历,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常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抒发情感。李白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山水、边塞、饮酒、思乡等,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当时李白客居洛阳。洛阳是当时的繁华都市,但身处异乡的李白,在一个宁静的春夜,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笛声。悠扬的笛声在夜空中回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在远离家乡的情况下,李白触景生情,借笛声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题目解读 “春夜” 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间是春天的夜晚,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但夜晚的寂静容易引发人的思绪;“洛城” 指出了地点,即当时繁华的洛阳城 “闻笛” 则是诗歌的核心事件,诗人听到了笛声。 整个题目简洁明了,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又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让人不禁好奇在这样的春夜,在洛阳城听到的笛声,会让诗人产生怎样的情感和联想。 文体介绍 《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七言绝句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经过初唐时期的发展逐渐定型,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它全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严格对仗)。七言绝句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能够以简洁的文字、独特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与意境,便于诗人抒发瞬间的感悟和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诗人常用的诗歌体裁之一。 ·诵读诗歌·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诵读诗歌·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参考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诵读诗歌·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参考译文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油然而生呢?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诗歌开篇,以问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 突兀而起,一个 “暗” 字,既写出了笛声的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又巧妙地表现出诗人在不经意间被笛声吸引的状态。紧接着,“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笛声随着春风,如轻盈的蝴蝶,飘遍整个洛阳城的情景。“散” 字形象地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