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职语文高教板拓展模块第六单元 1 2 3 4 目 录 知人论世 诵读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01 知人论世 政论 史论 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 “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苏洵 苏轼 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写作背景 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02 诵读感知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草芥jiè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文章结构 第四部分:第5、6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4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03 深入探究 ———研读第1自然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 秦也。 研读第1自然段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 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 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 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研读第1自然段———译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破灭 兵 利 弊 赂 灭亡 武器 锋利 弊端 贿赂 战 动词;作战 研读第1自然段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 是灭亡的原因。 而 力 亏 之 道 为连词,表因果 力量 亏损 的 道理;规律 研读第1自然段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 因为贿赂秦国吗?” 或 互 丧 率 耶 有的人 由此及彼 灭亡 全都,一概 吗 研读第1自然段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