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唐)许浑 咸阳城东楼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大意,赏析重点名句,掌握写景作用。 3.体会诗人情感,感悟诗人深沉的思家忧国之情和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此时诗人任监察御史。当时,大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藩镇割据动乱开始出现,朝廷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经常发生。后来的十年间,变乱藩镇的数量迅速增加,晚唐危机开始出现。 创作背景 诵读诗歌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 汀洲:水中的小洲,这里指 作者在江南的故乡。 芜:丛生的杂草。 行人:指作者自己。 当年事:秦汉灭亡的往事。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理解诗意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1.首联叙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诗人傍晚登临东楼的所见所思。 ———万里愁”是全诗感情的基调。时值初秋,诗人登临东楼,看到烟迷蒹葭、雾锁杨柳的画面,仿佛置身于故乡江南的汀洲。“似”字虚实相间,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诗人触景生情,油然生起对家乡的思念。 理解诗意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分别从写景和象征意义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傍晚时分,袅袅烟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欲来,满楼风声飒飒。此句写出了山雨来临之前的景象,营造出萧条苍凉的意境。 富有象征意义。此联不仅仅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还喻指着晚唐时期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和岌岌可危的衰颓国运。 理解诗意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3.颈联抓住哪些意象来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实:鸟雀、绿芜、秋蝉、黄叶; 虚:秦苑、汉宫。 诗人运用视觉和听觉描绘山雨到来时鸟雀躲入荒草丛中的惊惶和秋蝉隐于黄叶之下的哀鸣,与荒废了的秦苑汉宫对照,画面萧索苍凉,愁怨由“万里”推向“千古”,吊古忧思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虚实结合 理解诗意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融情于景,说强大的秦汉也像渭水东流那样远逝而去,既如此,大唐的衰颓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此联承颈联吊古,表达伤今之意,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吊古伤今的悲凉和对大唐衰颓国运的深切担忧。 ———流”字暗示大唐国运衰颓难以挽救的无奈与痛惜。 1.含蓄委婉地将乡思忧愁和吊古伤今的悲凉融合一体的诗句: , 。 2.以主观感受表现诗人仕宦在外思乡之情绵绵难抑的诗句是: , 。 3.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将诗人愁思由万里推向千古的诗句: , 。 4.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千古传诵的诗句是: , 。 练习巩固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5.对《咸阳城东楼》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楼远眺,杨柳蒹葭,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自乡思发端。 B.颔联描绘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十分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相衬,视听结合,以实景叠衬虚景,景中含蕴诗人浓浓的情感。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和自己消极的心态。 D “莫问”不是劝诫之词,而是启人深思之语,它让读者在悲凉萧索的自然景象中钩联深刻的历史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寄寓诗人的乡愁和吊古伤今的感伤。 6.对《咸阳城东楼》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奠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