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18420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0-01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259357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四,哲学,必修,政治,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议题式复习: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次,建国初期的次“分”,封建地主的土地制变为农民个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第二次,五十年代末的次“合”,由农民个体制变为集体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本建设条件。 第三次,1978年的第二次“分”,农民长期拥有了土地经营权,为农民架起了由“脱贫”到“致富”的桥梁。 第四次,2008年的第二次“合”,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流转的形式交由合作社,掀开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建国以来的四次土地制度改革 探究情境四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要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所以,退林还耕政策不是将林地重新变成耕地,而是将那些因为退耕还林而荒芜的土地重新规划和修复,让它们能够作为农业的耕地用于发展农业。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中央一号文件 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这不是瞎折腾吗? 你还是好好看看中央一号文件吧! 探究情境四 近日,网上关于“天府绿道集团将全力冲刺全市10.1万亩耕地复垦复耕目标”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有网民认为此举是浪费资金。也有网民称这是地方为了确保耕地面积,把原来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 那么这些复垦复耕的地之前是绿道还是农田呢?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关于土地的性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都有明确的划定。根据其了解,这次复垦复耕的土地原本就是耕地,不存在“把原来的绿化工程改为农业种植”的现象。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官网“项目展示”栏目介绍,环城生态公园项目位于中心城区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7大楔形地块,跨经12个区,涉及生态用地133平方公里,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按照总体规划,环城生态公园项目将建成“5421”体系,即打造500公里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2万亩水体及10万亩粮油产业带 探究情境四 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相关知识,如何理解建国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 2、“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耕”自相矛盾吗?什么是“退林还耕”呢?我国耕地政策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是瞎折腾吗 未来我国的耕地政策还会变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问题 种地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新中成立后,中国一共经历了几次土地制度改革,有的时候也会有失败,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通过怎样的土地制度来实施种地这一实践活动,这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种地这一实践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而是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用什么种地,怎样种地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实施。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一共经历了几次土地制度改革,不论是“大田变小田”还是“小田变大田”的土地政策都是在人们在种地这一实践活动中,根据种地这一实践的需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的能动反映。不论是“大田变小田”还是“小田变大田”的土地政策都在种地这一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其正确性的验证。 探究提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所以,真理是标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