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环境变化以后 【核心概念】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和要求】 7.1 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3-4年级:②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教材分析】 《环境变化以后》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三课时。通过二年级下册《动植物的家》以及四年级下册《动物的庇护所》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动植物的生存依赖周围的非生物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因此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对于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本节课带领学生具体学习各种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带来的影响。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交流季节更替和自然灾害对动植物的影响。环境的变化有自然变化也有人为引 起的变化。本环节教学先从有规律 的气候变引发的变化入手:四季交 替、旱季湿季交替时,动植物形态 和习性的变化,使学生走近对一个 个鲜活生命的研究,理解动植物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本领。接着,教材 中呈现了六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学 生观察、推断这些急速的或灾害性 的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威胁。为认 识适者生存的规律奠定感知基础。第二部分,阅读资料了解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第三部分,查找资料分析评估鱼类洄游时人类设计的鱼道是否合理。第四部分,拓展活动,在藏羚羊迁徙的路上设计铁路时,应怎样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动物的庇护所》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非生物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也隐约感受到非生物环境的变化对于生物的正常生存存在的潜在威胁。但具体的环境变化对于生物生存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还是模糊的。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以及学生的前瞻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变化包括自然的环境变化和人为的环境变化。其中自然的环境变化还包括正常的和非正常的变化。同时作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寻求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采取积极的活动和自然和谐相处。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很多事物已经能够给出自己的合理性评价。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高效搜集有效信息,以及进行积极思辨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平时对于环境的变化也没有特别的关心和仔细的观察,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大量的收集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心。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举例说出动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动植 物适应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能举例说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能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 引起环境变化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破坏性影响。 2.科学思维:能以鱼道为例,依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3.探究实践: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态度责任:意识到工程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 认识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能以鱼道为例,依据动物的生活习 性评估其合理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气温怎么样?(生:很冷) 2. 你是怎么应对寒冷的天气的?(生:穿厚的衣服,戴手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寒冷天气导入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