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大的家族》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5~6年级:③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对某一类动物(昆虫)的共同特征及从生到死要经历哪些阶段的学习。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意在了解昆虫具有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的庞大。 本课第一个环节通过先观察昆虫,总结特征,掌握昆虫的共同特点;接着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昆虫“庞大”的意义;第二个环节借助昆虫模型的建构,观察对比并分析总结,进一步了解并应用昆虫的特征;第三个环节:“你来描述我来猜的活动”,学会描述昆虫的特征,一步步掌握昆虫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利用知识辨别昆虫;再通过制作昆虫模型加深学生对昆虫的认识。 在小学低年级,一下《动物与植物》,二下《土壤与生命》以及四上《给动物分类》,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对动物进行分类学习的方法,但还没有对某种动物进行从生到死要经历的阶段,进行完整的研究。因此这个单元,从昆虫外型特征入手,掌握昆虫判断方法,引出昆虫的“庞大”,继而通过养昆虫,掌握昆虫数量庞大的秘密,了解昆虫的一生,对动物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学情分析】 昆虫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四年级孩子的认知中,蜘蛛、蜈蚣、蜗牛、蚯蚓等小的虫子都称作昆虫,它们无法对昆虫进行准确的判断,很多孩子无法进行区分。在四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动物的研究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要想研究一类动物,要先从它们的外形特性开始研究,并利用这些关键性特征进行动物的判别。四年级的孩子知道昆虫都有触角,但对它的数量、形状没有细致的研究,知道昆虫有足,但不知道昆虫只有3对足。因此我们需要在昆虫区别其余动物的关键特征上下功夫,帮助孩子建立起昆虫的模型,掌握判定的标准。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利用描述的方法,明确昆虫的基本特征。 2.科学思维:能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 昆虫的共同特征。 3.探究实践: 4.态度责任:能有意识地关注昆虫,提高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昆虫足的数量及所在部位。。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昆虫模型、实验记录单、超轻黏土(做昆虫模型) 【教学过程】 一、体会“庞大”,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庞大的家族”(板书:庞大的家族),听到“庞大”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1:它们的体型可能很大....2:数量可能很多.....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条关于他们的信息: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50万种动物,而这个家族,占其中的61%,是动物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现在,你知道这个家族的“庞大”指的是什么? 预设:数量庞大 3.师追问:你知道它们是哪类动物吗?预设:昆虫 4.师:没错,它们就是(出示):昆虫。 5.师:这个“庞大的家族”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昆虫。(补充板书:昆虫) 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 (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或知道哪些昆虫? 预设:螳螂、蚂蚁、蝴蝶、蜘蛛..... 2.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是昆虫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带来的昆虫,你认识他们吗?(出示,学生认) (二)探究昆虫共同特征 1.师: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它们有触角、有足、有翅膀 2.师:仔细观察图片,是否每只昆虫都长有你说的这些器官?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共同点吗? 预设:(生观察后)它们都有2根触角,6只脚,有的昆虫有翅膀,有的没有。 3.师:同意吗?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都有触角(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