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22899

22《好的故事》第1课时 教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814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好的故事,1课时,教案
  • cover
《好的故事》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并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重点】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并初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我们读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鲁迅)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故事和散文诗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1)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大家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上节课才学过他的文章。那么,大家还记得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吗? (2)出示鲁迅相关文学常识练习。 填一填: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 、 ,散文诗集 ,散文集 ,以及大量杂文。《好的故事》选自《 》。 预设:周树人 革命家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朝花夕拾》 野草 2.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勾画出来并跳过去。 3.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随文认读课文中含有拼音的词语。 膝髁(kē) 乌桕(jiù) 伽(qié)蓝 蓑(suō)笠 参(cēn)差(cī) 胭(yān)脂 泼剌(là) 皱蹙(cù) 虹霓(ní)色 (2)开火车:检查重点词语的认读。 预告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凌乱 陡然 (3)练习:送词语宝宝回“家”:削铅笔、削除、剥削、削减、削面、瘦削。 点拨:“削”是多音字,用于合成词或成语时,读作“xuē”,如“削除”“剥削”“削减”“瘦削”等;意思是“用刀平着或斜着去掉物体外面的一层”时,读作“xiāo”,如“削铅笔”“削面”等。 (4)教师指导,把句子读通顺。 ①(出示第五、七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提示: 点拨1:“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中的“并”是“同”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点拨2:“复/近于原形”中的“复”是“又”的意思,后面要停顿。 点拨3:“夏云头”“水银色焰”“泼刺奔迸的红锦带”这些词语要读得紧凑些。 ②学生自由练读第五、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词较多,初读后集中解决部分字音问题,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不容易读懂,但读这样的文章就像翻越一座高山,翻过去了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攀登这样一座高山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再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并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探究方法 (1)全班交流,试着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初步梳理文章结构。 3.探究活动 (1)全班交流,理解词语。引导: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分组出示) ①有些词语可以先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意思,再借助注释准确理解,如:“石油”“蒙胧”等。(板书:联系上下文)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