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故事》教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追求。 2.品味表现手法,体会梦境特点。 3.能用优美的词句描述梦境。 【教学重点】 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追求。 2.品味表现手法,体会梦境特点。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心境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字词检测。 shòu xuē (1)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 )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chéng bì dàng yàng (2)梦里( )的小河里,萍藻和鱼儿随着波浪一起( ),河面 shùn jiān cuò zōng ( )又恢复了平静。所有景物( )起来,像一幅美丽的画。 níng shì dǒu rán zhòu rán (3)我正要( )他们时,水波( )起立,( )间凌乱了,再也找不到它原来的样子,但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预设:(1)瘦削 (2)澄碧 荡漾 瞬间 错综 (3)凝视 陡然 骤然 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也知道在鲁迅先生的心中,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体会梦境的美好吧!(板书:好的故事 鲁迅) 设计意图:首先,字词练习导入,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2.过程安排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运用勾画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研读成果。 3.探究活动 (1)全班交流,抓重点句学习。 聚焦景物:第五自然段第一句。 ①播放这一段文字的音频,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学生思考:作者没有作任何具体描绘,只是将景物一一罗列,给你什么感觉? ②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相机点拨:这样的名词连排,不仅语句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长卷,真是美丽、幽雅、有趣。 ③学生朗读句子,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聚焦倒影:第五自然段第三句。 ①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预设:写水中景物的倒影。 ②出示水中景物倒影和夏云头图片,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③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这句话把水中诸物的倒影比作夏云头,从形状和色彩两方面具体描写了水中倒影的样子,美丽、幽雅,又有趣。 聚焦“红花”:第七自然段第四、五句。 ①出示语句,并标记“红锦带、带、狗、白云”等词语。引导:读一读,并说说语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②追问: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使句子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写出了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倒影在水中交织融合、起伏变幻的景象,真是美丽而有趣。 ③变成诗句形式,配乐朗读。 (2)对比研读。再读第五和第七自然段,对比景物,说说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①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段落 第五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我们发现的共同点 (1) (2) (3) …… 我们发现的不同点 (1) …… (1) …… 我们的问题 (1) (2) …… 预设共同点:都是写水中的倒影;都是水乡景物;景物错综迷离…… 预设不同点:第五自然段写景物随着水波变幻,第七自然段写景物与“大红花”交织…… 预设问题:“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②师生交流预设问题。 a.我们的问题1:“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 出示句子: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出示“山阴道”注释: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预设1:鲁迅的家乡在浙江绍兴,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