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29662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107781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东 欧 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 亚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朝鲜、越南、 老挝 东欧:波兰、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拉美: 古巴 非洲: 刚果、 马达加斯加、 莫桑比克、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 苏联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化 勃列日涅夫照片 壹 重要名词 赫鲁晓夫改革、收购制、义务交售制、苏共二十大、“新经济体制”、八一九事件、南斯拉夫改革、“和平演变” 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本课 重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斯大林时期(1946———1953)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陈之骅 吴恩远 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成就: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1.斯大林时期(1946———1953) (2)问题: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P95 再看 “苏联模式”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改革刻不容缓! 1878年12月18日 —1953年3月5日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赫鲁晓夫(1953-1964) (1)措施: ①政治: ②农业(重点): ③工业: 斯大林逝世后,党中央奉行的政策是要详细地、彻底地阐明:绝不允许把一个人吹捧到具有神仙般那样超自然性格的超人地步。 ———节选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1956年 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市场经济成分;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减少国家计划指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斯普特尼克一号 标志人类进入航天时代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赫鲁晓夫(1953-1964) (2)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而是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该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诸如“大清洗运动”、卫国战争初期决策失误、对待苏联少数民族的政策、凌驾于党之上等系列严重错误。这对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传统模式的迷信、解放教条思想的束缚、努力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有积极意义,但未对斯大林功过作全面科学分析,也造成了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留下严重后遗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赫鲁晓夫(1953-1964) (3)评价: 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 推动农业发展,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局限: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