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51125

22《好的故事》教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285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好的故事,教案
  • cover
《好的故事》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 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介绍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介绍写作背景。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4.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膝髁 乌桕 伽蓝 瘦削 骤然 皱蹙 泼剌 蓑笠 参差 凝视 皱蹙 虹霓 5.词语解释。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虹的一种。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繁响:繁密的响声。 6.细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段? 这篇课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段(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第三段(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2.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3.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4.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5.“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