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黑和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2.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介绍作者。 苏金伞: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4.检查生字词。 xián pá tāng guī 咸 耙 蹚 闺女 5.理清思路,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标题:展望未来) 三、品读诗歌 1.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2.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4.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2)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