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3课《解锁数据加密》教学设计 课题 解锁数据加密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加密、解密的内涵,感知数据加密在信息安全保护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编程体会数据加密、解密过程。计算思维:学生对加密程序进行优化和拓展,在实践中锻炼调试算法、评估方案可行性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加密信息的传递与解密挑战,学会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的原理。信息社会责任:在加密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尊重他人隐私,不随意破解他人加密信息,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及两者的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加密、解密的内涵,并通过编程体会数据加密、解密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4.3课 解锁数据加密观看视频。2、学习目标了解密码学的发展史。理解数据加密、解密的内涵,并通过编程体会数据加密、解密过程。知道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及两者的区别。 课程新知导入。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本课研究内容。 反切码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为了防止战争中传递的情报被窃取,使用了一种“反切码”。反切注音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如图4─3-3所示,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是反切码全部秘密所在:取诗一中20个字的声母和诗二中36个字的韵母各依次编号;将当时字音的8种声调,按顺序编号。 思考:在这样的加密系统中,明文和密文是怎么对应的 密码本构建:用两首诗分别对应声母(20 字,编号 1-20)和韵母(36 字,编号 1-36),8 种声调编号 1-8。加密:将明文字符的声母、韵母、声调分别对应为三个数字,组合成密文(如 “敌”= 声母 “低”(5)+ 韵母 “西”(25)+ 声调 2→密文 “5-25-2”)。解密:拆分密文数字,查表匹配声母、韵母和声调,拼合出明文。这种加密手段有什么缺陷?密码本易泄露:依赖固定诗歌,敌方获取后可直接破解。抗分析能力弱:汉语声韵频率有规律,易通过统计密文数字频率破译。缺乏动态更新:规则长期不变,无密钥轮换机制。适用范围有限:生僻字、方言可能无法编码,长文本加密效率低。安全性依赖人为保密:简单数字编码,强度不足。有哪些中国古代加密方式?密写术:用特殊墨水书写,干燥后隐形,需加热或化学试剂显影。隐语 / 暗语:用行业术语或特定词汇替代真实信息。阴符与阴书(《六韬》): 阴符:不同形状竹符代表固定含义。 阴书:拆分文书为多份,分人传递,集齐拼合还原。离合诗:将谜底字拆解为偏旁嵌入诗句,组合得明文。符节与虎符:青铜虎符分两半,合符验证真伪,铭文含指令或暗号。古代加密方式的共同点:文化依赖性:基于汉字 “形、音、义” 特性设计。规则预设性:需提前约定密码本或解密规则。手工操作性:依赖人力完成加密 / 解密,无机械辅助。安全脆弱性:安全性依赖规则保密,缺乏数学复杂度,易因规则泄露失效。人们使用文字置换等方式,将明文与密文一一对应。上述案例中采用的“反切码”就是一种单表代替加密。后来,人们设计了更复杂的多表代替密码和轮转密码。随着机械工具、电气工具的不断发展,加密方法也越来越复杂。但总的来说,其本质都是对称加密。对称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的加密方式,如图4-3-4所示。对称加密在西方的典型代表为凯撒密码。凯撒密码就是将原文中的字母用新的字母来替代,变成密文。最简单的替换方式是字母移位法。如图4-3-5所示,所有的字母替换成后移3位的字母,如A替换成D,B替换成E······做中学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