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39239

第三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2414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政治制度,演变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人皇宫,接受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削弱丞相权力 B.解决王国分裂问题 C.重建选官制度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2.钱穆《国史大纲》中论及隋唐政治时说:“故隋、唐之中央集权”可以谓政府地位之提高,而非王室地位之加隆。”这有利于说明隋唐时期( )21·cn·jy·com A.皇权得到明显的加强 B.门阀势力进一步衰落 C.王室与政府相互对立 D.宗法制的影响力提升 3.“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2·1·c·n·j·y A.封建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非常突出 C.科举制发展提高了官员素质 D.君主未采取抑制相权的措施 4.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5.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6.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及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 培养忠臣顺民 8.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9. 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 A.监察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 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 D.监察官是帝王的耳目和统治工具 10.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11.“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