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98935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7810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7课,外交,事业,发展,教学设计
  • cover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主要讲述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等重要内容。本课上承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探索,下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如何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理解中国外交政策从独立自主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转变过程,同时认识到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提升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图片和史事材料,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归纳外交成就的意义,并联系当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全球视野。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本历史脉络,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和简单的国际关系认知能力。本课内容涉及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贴近现实且图文并茂,适合初中生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理解外交成就的意义。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中日建交等事件的背景与影响,难点在于理解中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其对国际格局的作用,需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史实提取关键信息,提升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中日建交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使学生理解外交关系变化背后的国际格局演变和国家利益驱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及中日建交等重大事件的时间脉络,使学生准确把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教材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使学生掌握从多角度获取历史证据的方法,提升依据史料进行历史推论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等事件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历史现象,理解中国外交策略调整的意义与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合法权益的奋斗历程,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布局 难点:中国外交突破的国际背景、乒乓外交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先展示一张中美领导人握手的历史照片,并简要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思考当时的时代背景。 【展示材料】 (注:教材中若无图片,请忽略此条)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照片(图注) “我走下舷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向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两个国家的领导人握手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吗? 如果你是当时的记者,你会问他们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历史瞬间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他们思考中美关系变化的重要性,为学习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做好情感和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教师活动】 材料1: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材料2: “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材料3: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