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01709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72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cover
四下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送别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能默写这首诗。 2.能理解“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感受人物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能理解“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感受人物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导入 1.回忆学过的古诗,完成下面的练习。 桃花潭水深千尺,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2.这五首诗都是什么诗?(送别诗) 3.据统计,古代的送别诗有一千多首。古人为什么这么看重送别? (交通不方便,通讯不方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 4.自己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自学生字。 解题、初读古诗 1.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看老师板书课题。芙蓉这两个字怎样写才漂亮?谁来提醒老师。 2.读一读题目,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3.谁在芙蓉楼送别辛渐?作者是王昌龄,板书【唐 王昌龄】 谁能抓关键信息,用几个词介绍一下作者。辛渐和王昌龄既是同乡又是好友,今天辛渐准备由润州,取道扬州,背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并作下此诗。百里相送,那会是怎样的离愁别绪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离别的那个清晨。 4.谁来给大家先读一读这首诗?读准、读通是学习的基础和起始。 古诗的魅力还在于它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你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律吗? 学习任务一:赏诗中景体悟诗情 活动一:1.请默读古诗,找出来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说什么、心情,填写到相应位置。 小组内互相交流,如果答案有不同讨论一下。 指名小组回答。 活动二:把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以及送别时干了什么等信息,填入填空题中,连起来说一说送别时的情景。小组长主持,组织交流,先在小组内试讲,大家给他提意见改正。安排一个人汇报。 在 (时间、天气),(谁)在 _(什么地方)送_ (谁)去(什么地方) ,他(心情) 临别时, 他对好友辛渐说: 小组汇报。 明确:在一个秋雨迷蒙的清晨,王昌龄送他的好友辛渐去洛阳,他的心情像这楚山一样孤独。临别时,他对辛渐说: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就说我的心像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 从你们的回答中看到这首诗前两句在写景,后两句写送别的话。【板书:景,言】 讨论1:你从哪里体会到孤独?你还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你从连和入两个词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从“孤”字感受到了作者孤独的心情,山是没有情感的,一个“孤”字不但写出了楚山的孤影,还写出了诗人凄冷、孤寂的心情。【板书: 孤寂】 从“寒”字读出了作者凄冷的心情,寒雨也就是:透着寒意的雨,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这种离别的气氛更加浓烈,更加惹人心碎。【板书:凄冷】 两个动词“连”和“入”让我们感觉到寒雨的连绵不断和无声无息,让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更加浓烈。 作者不仅仅是写出了景物,短短的14个字就将自己的孤寂、凄冷的情感融进了这绵绵的秋雨中,不愧是七绝圣手。谁能读出这种感受。【板书:融情于景】 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从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王昌龄那凄冷和孤寂,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说说依依惜别之情,或者安慰安慰友人、表达两人深厚的情谊吗?王昌龄说了什么? 学习任务二:辨诗中言 感悟诗志 活动1:诗人为什么要在分别时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结合资料想一想,小组交流想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