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重点难点 (一)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二)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板书) 王安石变法前夜———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板书) 情景设置: 投影: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带旁白的自制漫画)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设问:北宋皇帝愁什么? 设计意图:情景设置以学生喜爱的漫画形式呈现,有利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自然地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投影: 投影: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 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投影: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投影: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从以上一组材料中,你感觉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总结归纳: 1.政治积弊:分化事权、一职多官、行政效率低、人浮于事———冗官”(板书) 2.军事积弱:重文轻武、收回兵权、扩充军队、分割军权———冗兵”、战斗力降低(板书) 3.经济积贫:冗官冗兵虚耗大量、战款岁币雪上加霜———冗费”、财政危机(板书) 4.阶级矛盾尖锐(板书) 总结过渡:由此可见,“三冗”问题、国家积贫积弱使北宋统治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设计意图:以一组材料引出问题情境,一方面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王安石改革背景的理解,更能认识到当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解决之道———改弦更张、革新除弊(板书) 情景设置:鲁迅说的好:“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面对社会弊病,内忧外患,王朝危机,范仲淹站出来了,而后是王安石,这位政治强人为振兴大宋朝进行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变法运动。 (一)、“拗相公” 设问:为什么世人称王安石“拗相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