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和教训 ⑵积贫局面改善的表现 ⑶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 ⑷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⒉过程与方法 ⑴提供、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材料的能力 ⑵通过事先已设计好的导学案,形成小组讨论,再借用投影机等教学手段来突破本课重点 ⑶运用历史比较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之处 ⑷运用逐步问题探究法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让学生懂得改革是充满阻力的、过程是艰难的,但要有鉴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完成 2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基础极为薄弱.他们对教师已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自己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材料的能力都存在疑问.通过导学案的设计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其自信心之外,还可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问题式的情景设置(导学案中已体现)、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等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收获。 3重点难点 ⒈重点: ①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改善的作用与成效以及相关的局限性 ②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⒉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最终命运与其历史地位之间的全面认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课前渲染,导入新课 播放王安石的《梅花》“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应该大写的儒者”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尽快进入正课。 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活动2【讲授】二 王安石其人 学生可以自学完成“拗相公”这一目录,建立学生对王安石相对良好的第一印象。 设计思路:用郭沫若的评价与学生初步建立起的良好形象产生冲突,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悲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 教师过渡:郭沫若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情况,希望对你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活动3【讲授】三 王安石其时、其事 王安石(1021—1086)生活在北宋中期,此时的北宋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危机重重。主要表现在经济之危、军事之危和人才之危。 设计思路: 1.依据导学案布置小组活动,分组讨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要求知道危机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利用投影机的功能展示学生的这一模块的导学案,同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让学生发言归纳知识点。(时间上可能比较紧,小组的活动可以事先在上一节课完成,以便缩短时间,大概10-15分钟).学生发言后,教师结合【合作探究】中的“1、阅读材料: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分析“想一想:由王安石变法得背景分析变法的目有哪些?”—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