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学生能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做出的努力,从而形成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的原因,学生形成综合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康熙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康熙时代的东西方历史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观来认识历史事件。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康熙皇帝南征北战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最终奠定,为中华民族做出重要贡献。所以本课既是人物评说中重要一课,也是对必修一、必修二教材关于明清时期历史的一个补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 从前期教学状况来看,学生对人物故事比较感兴趣,但是上升到学科认识的能力尚有不足,教学中需要向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使学生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学生对康熙皇帝基本了解,甚至能娓娓道来,所以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小组作探究学习,教师多做指导。 3重点难点 1、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2、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出示秦的疆域图和清疆域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设三郡、征西南夷,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那么最终奠定中国版图又是谁呢?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地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活动2【讲授】一 少年天子 1、关于康熙少年求学 【教师活动】介绍其少年求学状况,展示三幅图片:《木兰秋狩--狩猎中的康熙皇帝》、《康熙便装写字图》、《康熙年间制作的地球仪》。 提问:少年时代康熙的学习内容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 由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康熙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他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严格管教下,认真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帝王统治之术;同时也广泛涉猎西方科学知识。康熙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所读之书: 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探讨康熙对西学的态度 有学者指出:“康熙帝过于追求个人兴趣,传教士在宫廷进讲的内容完全是以皇帝的兴趣为转移,因此他始终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经常在朝臣面前卖弄自己的博学,借以加强他的君主权威,一时还要故意出几道天文、测算方面的题目考难臣下。” 在那个时代……(俄国)彼得大帝1717年出访法国时了解皇家科学院的情况,回国后积极仿效。1724年,他宣布成立彼得堡科学院。 康熙死于1722年,彼得大帝死于1725年,他们平行走过,彼得大帝留下的科学院成为后来俄国科学事业发展大本营,康熙帝留下的如意馆,还又迅速的拆掉了与世界科学仅有一线可通的桥板。 提问:康熙在学习西方科技时有什么局限?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概括康熙对西学的真实态度,并指出其局限性。 由材料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康熙对西方科技的兴趣仅限于个人炫耀而不是推动社会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