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23302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262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6课,明朝,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 学 目 标 1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研读教材及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特点、条件及意义;戚继光抗倭能够成功的原因。 2时空观念与唯物实观.梳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通过研读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通过明朝国力与海上力量的变化对明朝外交产生的影响,谈谈对今天外交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家国情怀.感受郑和下西洋体现出的和平友好的精神,以及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教学难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小小的邮票是通往历史长河的一扇窗,那么这张马来西亚发行的《马中交往600周年》邮票,就是开启明朝对外关系神秘大门的钥匙。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篇章,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也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只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一个缩影。在当时,明朝与周边国家、远方异域的交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既有和平友好的互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冲突。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一同探寻明朝的对外关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新课讲授 (一)郑和下西洋 1.提问:郑和是谁?请大家结合课本,了解他。 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明成祖朱棣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世称“三宝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2.提问:何为西洋?请结合课本注释,上大屏幕画一画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西洋: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说说郑和为什么下西洋(目的/原因)(在课本标注) 材料一: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想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想要向他国展示明朝的富强,即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这是最主要的目的) 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下西洋也是为了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4.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有60余艘,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请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有何条件。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明朝初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最根本的)。 ②明成祖大力支持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郑和出众的个人才能 6.请对比“世界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通过时间上、次数上、规模上、到底区域及交流方式可以归纳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历时久、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及和平友好交往,因此郑和下西洋的地位: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请结合下列图文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