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1.通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和日益密切的交往情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认识“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了解“九二共识”及其意义;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发展的因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统一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 贾老的故事一:1949年,大陆的解放,140万人从大陆涌向了台湾,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分别。贾老就是其中的一员,当他和成千上万惊慌失措的人随军一起被带到海峡对岸那块陌生的土地上时,家中的孩子才不过三岁。 独在异乡为异客,贾老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一个“外省人”,且不说谋生的艰难,内心最难熬的还是那份孤独的思念和绝望的等待。由于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回家简直是天方夜潭。思念亲爱的妻子,思念唯一的骨肉,思念远方的亲人。在此期间,贾老通过朋友多方打听想方设法与家人取得联系,但是又一次次失败,为了给家人寄钱被骗过,一次次通过秘密捎去书信,但也石沉大海,想家的苦如蚀骨的虫,日日夜夜侵蚀着贾老的心。贾老和战友们经常三三两两聚集在海边,望着海峡的那头,喝得酩酊大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一、乡之深愁 二、乡愁何来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自此分离 1.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台政策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 时 间 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反攻复国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2.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政策 1958年8月23日,两岸军队在福建的厦门和金门前线,发生了大规模炮击事件。该事件被军史学家称为823炮战。这也是解放战争结束以后,双方军队的最大规模交火。从1958年秋冬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整整打了20年。 蒋经国先生 (1910—1988) 享年78岁 从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台湾当局提出“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夏商时期,称“岛夷”属于九州中的扬州。 隋时期,隋炀帝派人三次出师到达“琉球”。 明朝末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元朝,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行省。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 本是同根 三、乡愁初融 贾老的故事二:贾老在台湾一直未再娶,对大陆家中妻儿的无限思念和想要回家的强烈念头支撑着他走过了四十年的孤独岁月。终于,他等到了。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1.党和国家对台政策变化 影响: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指出:“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的“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一、坚持一个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