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42588

辽宁省抚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5-09-1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9次 大小:9406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辽宁省,抚顺市,2024-2025,学年,高三,地理
  • cover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经纬网、地图、地球运动、大气、水、地貌、植被、土壤、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a、b、c、d四地的经纬度位置。据此完成1-3题。 图1 1.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d地飞往b地,其飞行方向是( ) A.先向正东,再向正北 B.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C.先向东北,再向西北 D.先向正北,再向东南 2.图示a、c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A.1110km B.1650km C.2220km D.3330km 3.一般情况下,图中昼长相同的两地是( ) A.a和b B.a和c C.b和d D.b和c 大量研究表明,深厚大气边界层与天气、气候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极端干旱地区存在的沙尘滞空现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残余层是大气边界层的类型之一,多见于晴好天气下日落后陆地夜间边界层的上部,阻碍了边界层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图2示意对流边界层与残余层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增长形成的深厚大气边界层。据此完成4—6题。 图2 4.据图推测这种循环增长机制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大气的导热作用 B.地球的地热作用 C.太阳的辐射作用 D.地表的加热作用 5.极端干旱地区深厚大气边界层频发的季节是( ) ①春季 ②夏季 ③秋季 ④冬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独特的沙尘滞空特征,其主要原因是( ) ①特殊的地形驱动 ②纬度较高,高空风力偏大 ③气候暖湿,植被较多 ④多为流沙地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祁连山野牛沟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各异。在高寒地区,高寒草甸区植物地上生物量较高,土壤有机碳库受草地类型、温度、土壤质地、含水量、植物凋落物以及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影响。图3为不同草地类型区土壤有机碳比重变化图。据此完成7—8题。 图3 7.高寒沼泽草甸区有机碳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为( ) A.呈阶梯式上升 B.先下降,后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保持相对稳定 8.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高寒草甸区有机碳比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条件的变化 B.土壤质地的变化 C.植被根系分布的变化 D.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变化 高位滑坡一般发生在斜坡的中上部,滑坡体运移位置远高于坡脚。高位滑坡的滑坡体重心高、势能大、速度快,往往造成极大的危害。四川盆地西部的熊耳山高位碑石土滑坡是内外综合地质作用的产物。图4示意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全貌。据此完成9—10题。 图4 9.促使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形成的山体特征是( ) A.高陡斜坡 B.岩层坚硬 C.低矮凸坡 D.植被众多 10.导致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有( ) ①流水堆积 ②风化作用 ③断裂下陷 ④地面震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3日17:00由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义于9月5日上午升级为超强台风级别。研究表明,像“摩羯”这样庞大、猛烈而又结构严整的台风,本来应该出现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却出现在南海海域,并且几乎是在南海海域生成并发展壮大的,这种情况几乎前所未有。据此完成11—13题。 11.台风“摩羯"得以在南海海面上加强为超强台风的根本条件是( ) A.南海水温偏高 B.南海水深加大 C.上升气流较强 D.地转偏向力强 12.与台风“摩羯”的走向路线表现为偏西关联性最密切的因素可能是( ) A.副极地低压 B.西北季风 C.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