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45422

人美版 高中美术鉴赏 3.3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课件(共28张PPT内嵌视频)

日期:2025-10-31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0次 大小:907300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美,视频,内嵌,PPT,28张,课件
    (课件网)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HOLY BIBLE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主题三 抢答:一件雕塑一座城 ——— 说说哪座城 欣赏地标性雕塑作品,抢答其代表的城市。 金融牛 华尔街 乐山大佛 四川 鱼尾狮 新加坡 自由女神像 美国纽约 黄河母亲像 兰州市 毛主席像 湖南长沙 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碑在面临城市的发展和城区的改造时, 是否还能契合当今的公共意识? 与我们的生活是否还能产生密切联系呢?它将何去何从? 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一: 分析《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的造型特点、艺术手法和功能作用。 这是一件以纪念性为主题的创作作品,作品主题为“浩气长存”,由438块红色花岗石组成,刻有九位烈士形象,他们是牺牲在集中营中烈士的代表。 这件雕塑作品体量巨大,体态完整,结构化的处理方式使之充满力量。人物群体紧紧相依,主体人物手握钢枪,眼神坚定,传递出宁死不屈和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 国家公祭纪念碑 ——— 南京大屠杀组雕·逃难(局部) 请试着赏析这组雕塑 这组雕塑是用的什么材质? 他们的表情和肢体是什么样的 作者想表达出什么? 《胜利之墙》 《冤魂呐喊》 《逃难》 《家破人亡》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共有4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这无疑成为了我们铭记历史、寄托哀思的载体。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 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 悲苦留给了被恶魔摧残了的妻 苍天啊…… 《家破人亡》 《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局部) 雕塑《逃难》共有10组,共计21个人物。他们当中有年迈的儿子搀扶着八十岁的老母亲逃难;有逃难的僧人在途中为死者干枯的尸体抹下其含冤的双目;有婴儿趴在死去母亲的身上吮吸最后一滴奶……这些雕塑充满张力,将南京大屠杀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观众悲怜、叹息,不忍直视。 雕塑以劈开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国河山。左侧三角形直指苍穹,塑造了一呐喊的冤魂。右侧表现的是平民生灵被屠戮的场面。 它拔地而起,斜插云霄;是冤屈的吼声,是正义的呼号。以三角形的视觉冲击,紧连大地摄人魂魄,撼人心魂。 《冤魂呐喊》 以“V”形为基本构成,在“V”形的结点处,塑造了一位吹响胜利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踏侵略者的钢盔和折断的指挥刀。 采用中国古代雕塑的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了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也象征着让战争远离人间。 《胜利之墙》 艺术家所创作的每一组雕塑都有着固定的史料,他们形成了千千万万个遇难者的缩影,观者每每与雕塑相遇,就如同在和死难者的灵魂对话。 观众通过作品反思战争、涤荡心灵、甚至思考整个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两者的互动中使作品得到升华。 处于公共景观中的雕塑作品,不仅起到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象征城市文化。 雕塑作品与历史、环境、生态和文脉发生联系,进一步影响了公共空间,乃至影响着空间中的观众,从而构成了艺术家、艺术作品、观众与环境相结合的艺术世界。 雕塑与公共空间是怎样的关系? 公共空间如何借用雕塑来构建公共场域 传统公共空间的雕塑多为纪念性雕塑,公众与其的关系往往是仰望与观赏的关系。 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巨大变革,以雕塑为主导的公共艺术力求消解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打破艺术与观赏者之间的界限,引导观赏者更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让公众介入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的“人民性”在作品形式与内涵上得以充分体现。 《庆丰收》 思考 探究: 分析传统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雕塑功能有何不同? 学习任务二:小组讨论,分析观众与雕塑产生互动的方式 《云门》,它有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