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48650

第二单元 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课件+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化学苏教版(2019)选必修2

日期:2025-10-20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1330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26版,必修,2019,苏教版,化学
    第二单元 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 1.认识和掌握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元素周期表发现新的元素属于归纳范式 B.通过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的分子式,总结出饱和烷烃的通式为CnH2n+2,属于演绎范式 C.化学的研究只能通过化学实验才能实现 D.归纳范式和演绎范式互相联系、互为前提 2.应用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知识,可以预测我们未知的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预测错误的是(  ) A.Se是第ⅥA族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H2Se>H2S>H2O B.Bi与N同主族,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为弱碱 C.砹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砹化氢很不稳定 D.锶(Sr)是第ⅡA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碱 3.演绎范式是物质结构研究的常用范式,其过程通常为“从一般到个别”。下列属于演绎范式的应用且结论正确的是  (  ) A.由元素周期律推测酸性强弱:HClO4>HBrO4 B.由勒夏特列原理预测:其他条件不变,增大c(O2),2SO2(g)+O2(g)2SO3(g)平衡体系中SO3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C.由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获得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D.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 题组二 物质结构研究的方法 4.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研究物质的性质,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对物质性质的研究,常遵循以下基本程序:①观察物质的外部特征→②预测物质的性质→③实验和观察→④解释和结论。例如在研究氯气性质的过程中,先通过观察,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然后预测其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并进行探究,最后比较并得出结论。研究物质性质基本程序中,第②步主要用到的思维方法是(  ) A.比较  B.分类  C.模型  D.假说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原子和分子用于合成新的物质 B.假说最终都可以变成科学理论 C.将NaCl固体放入水中,从而获取NaCl的某些性质,这只涉及实验法 D.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模型、假说等方法 6.“假说”在化学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必须以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更要用系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来验证。下列“假说”在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一定的作用,从目前的化学理论看,仍然正确的是(  ) A.阿伦尼乌斯提出的假说:电解质在溶液中会自发离解成带电的粒子 B.道尔顿提出的假说:元素的原子以其原子质量为特征,原子不可再分 C.盖·吕萨克提出的假说: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D.贝采里乌斯提出的假说:不同原子显不同电性,因而产生吸引力,由此形成化合物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物质结构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基础过关练 1.D 由元素周期表提供了元素之间联系的一般理论,该过程属于“从一般到个别”,故由元素周期表发现新的元素属于演绎范式,A错误;通过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的分子式,总结出饱和烷烃的通式为CnH2n+2,该过程为“从个别到一般”,属于归纳范式,B错误;常用的化学研究方法有科学假设和论证、实验、模型建构等,C错误;归纳范式和演绎范式作为一对普遍适用的逻辑方法,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两者不是孤立使用的,在实际研究中常常融合在一起,互相联系、互为前提,D正确。 2.A 熔、沸点:H2O>H2Se>H2S,A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递减、碱性递增,Bi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为弱碱,B项正确。从上到下,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