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 静电场 1.1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 2 3 4 新课导入 新课讲解 跟踪训练 目录 Part 0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知道元电荷的概念,了解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初步了解量子化现象。 (2)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感应起电的方法、特点和原理。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知识解释摩擦起电、感应起电、中和等静电现象,会用物质观念和守恒观点分析物理问题。 Part 02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 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写下“顿牟掇芥”一词。 新课导入 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创造了英语中的“electricity”(电)这个词。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并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 Part 03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一、电荷 1.电荷 正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注意: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新课讲解 一、电荷 2.电荷量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2)符号:Q (3)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4)正负: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5)比较电荷带电的多少,要比较的是其电荷量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带电多。尽管电荷量有正负值(正号一般省略),要知道这里的” +“-”号代表电荷的种类,与数学中的正负号的含义不同。 新课讲解 一、电荷 3.元电荷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 所有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电子或质子不是元电荷 新课讲解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新课讲解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1)原因: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2)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性) 原子核(正电) 电子(负电) 中子(中性) 质子(正电) 新课讲解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 (3)金属的微观结构模型 起电实质: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新课讲解 二、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 新课讲解 先中和再平均 -Q 接触后 再分开 接触后 再分开 +Q -Q Q Q +Q -3Q 物体内正负电荷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呈电中性 中和:两个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发生电中性的过程。 (Q1Q2代正负号计算) 二、起电方式 2.接触起电 新课讲解 二、起电方式 3.感应起电 新课讲解 二、起电方式 3.感应起电 (1)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2)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新课讲解 三、电荷守恒定律 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带电实质 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3、电荷守恒定律: 1、三种起电方式 Part 04 跟踪训练 跟踪训练 1.关于元电荷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元电荷就是电子; ②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跟元电荷相等; ③元电荷就是质子; ④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A.①② B.③④ C.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