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冷与热》 单元主题 温度探秘———解开冷热世界的科学密码 课时安排 6课时 一、单元主题 温度探秘———解开冷热世界的科学密码 以温度变化为核心,探究热传递、气体性质及其在自然现象(如风、热气球)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成立“温度探秘局” 学生化身“温度特工”,完成三项任务: 1.任务一:破解温度密码(测量工具制作与校准) 2.任务二:追踪热能踪迹(热传递与气体膨胀实验) 3.任务三:解密自然之力(风与热气球现象分析) 最终目标:设计《校园热能地图》,提出节能方案。 三、课程标准分析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2 热传递现象 3.3 气体热胀冷缩 ①描述温度测量方法,解释热传递规律(课标3.2②) ②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课标3.3③)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13.1 简单仪器制作 ③制作温度计模型并校准(课标13.1⑤)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哪杯水热》《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热气球上升的秘密》《风的形成》这5课。 第6课《哪杯水热》 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和工具(温度计)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建立“温度”概念。对比不同环境(室内/室外、阳光/背阴处)的气温差异。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理解摄氏度(℃)的含义。探究百叶箱的作用及一日气温变化规律(如最高温出现在14:00)。 第7课《温度计的秘密》 揭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观察温度计结构(玻璃泡、液柱、刻度)。实验验证水/酒精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现象(如加热后液柱上升)。强调水银温度计破碎后的处理措施(汞中毒防护)。 第8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拓展热胀冷缩原理到固体和气体,解释生活现象。分析车胎爆裂原因(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实验验证气体热胀冷缩(如瘪乒乓球热水复原)。列举应用案例:铁轨缝隙、电线夏松冬紧。理解材料性质与工程设计的关系(如预留膨胀空间)。 第9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探究热空气上升原理及其应用。塑料袋罩酒精灯观察上升现象(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上升)。分析生活实例:抽油烟机安装位置、空调/暖气布局。技术应用:孔明灯、热气球的设计原理。 第10课《风的形成》 综合热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蜡烛加热瓶内空气→冷空气流入形成风(烟流轨迹观察)。分析海陆风成因(比热容差异导致昼夜风向变化)。 本单元以“温度感知→原理探究→现象解释→实际应用”为主线,形成递进式知识链: 1.基础层(第6-7课):建立温度概念,掌握测量方法,理解热胀冷缩原理(液体→气体/固体)。 2.现象层(第8-9课):用原理解释生活现象(车胎爆裂)和技术产品(热气球)。 3.综合层(第10课):整合热传递、气体性质等知识,解决自然现象(风的形成)。 各课关系框架如下: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理解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标准 2.掌握热传递与气体膨胀规律 科学思维 1.通过对比实验归纳热传递方向 2.用模型解释气体体积变化 探究实践 1.制作校准温度计模型 2.设计热气球升空实验 态度责任 1.认识热能安全使用的重要性 2.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实验兴趣浓厚,但抽象概念(如“热传导”)需结合生活实例。 2.认知基础:已知“冷热”生活经验,但对温度量化、热传递路径缺乏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气体膨胀导致压强变化”;设计控制变量的热传递实验。 七、活动设置 (一)活动1:温度特工集训营(《哪杯水热》) 1.主题:感知温度差异 2.目标:区分冷热程度,提出测量需求。 3.达成方式: (1)盲测三杯水(凉、温、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