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5538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9110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青岛,上册,整体,天气与气候,第三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3单元《天气与气候》 单元主题 气象观测站———解密天气的密码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温度探秘———解开冷热世界的科学密码 以温度变化为核心,探究热传递、气体性质及其在自然现象(如风、热气球)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气象观测站”科研任务 学生化身“气象观测员”,完成四项任务: 1.任务1:追踪温度变化(《一天的气温》) 2.任务2:捕捉风的足迹(《风向和风力》) 3.任务3:测量天空的眼泪(《降水量》) 4.任务4:揭秘气候密码(《天气和气候》) 最终形成《校园气象年鉴》,举办“气象发布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10.地球系统 10.1天气和气候 ①使用仪器测量气温、风力、降水量; ②描述天气变化规律,区分天气与气候概念; ③举例说明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一天的气温》、《风向和风力》、《降水量》、《天气和气候》这4课内容 《一天的气温》主要内容为学习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使用百叶箱、温度计)。观察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最低温在清晨,最高温在午后)。记录气温数据并绘制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与生活的关系(如穿衣、农业)。掌握规范的气温观测流程,理解“室外空旷、避免阳光直射”的测量原则。 《风向和风力》主要内容为认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如东风、西北风)和风力等级(0-12级)。 制作简易风向标,观测风向;通过风级歌判断风力大小(如“0级烟柱直冲天”)。 探究风的成因(冷热空气流动)及影响(风力发电 vs. 台风灾害)。设计实验模拟风的形成(如蜡烛与蚊香演示空气对流)。 《降水量》主要内容为理解降水形式(雨、雪、冰雹)及降水量概念(单位:毫米)。制作雨量器,规范测量步骤(放置水平、记录起止时间)。分析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缓解旱情 vs. 洪涝灾害)。动手制作简易雨量器,对比自然降水与人工模拟实验。 《天气和气候》主要内容为区分天气(短时大气状态)与气候(长期气象规律)。分析天气要素(气温、风力、降水量等)的综合影响。探究台风利弊(带来降水 vs. 破坏家园)及避险措施(加固房屋、避免外出)。 四课之间符合递进式知识链课程逻辑关系 1.基础观测(《一天的气温》《风向和风力》《降水量》)→ 系统整合(《天气与气候》)。 2.前三课聚焦单一气象要素的测量与分析,第四课综合要素建立“天气系统”概念,并延伸至灾害应对(台风)。 3.能力培养脉络: 观测工具使用(温度计、风向标、雨量器)→ 分析层:数据记录与规律总结→ 应用层:解决实际问题(如台风避险)。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理解气温、风力、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 区分天气(短期)与气候(长期)的概念。 科学思维 1. 通过数据对比归纳日气温变化规律; 2. 运用模型解释风向标原理。 探究实践 1. 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规范测量; 2. 设计连续一周的气象观测记录表。 态度责任 1. 认识极端天气的危害,树立防灾意识; 2. 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提出环保建议。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自然现象好奇,但数据分析能力较弱。 2.认知基础:已掌握温度计使用(三年级),但对多气象要素综合观测经验不足。 3.学习难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抽象区别;长期观测的坚持性。 七、活动设置 《一天的气温》 温度追踪行动 探究气温日变化规律 数学:绘制折线图分析校园不同地点温差; 语文:撰写《校园温度日记》。 《风向和风力》 风的密码破解 学会使用风向标/风力计 技术与工程:用吸管、纸杯制作简易风向标; 美术:设计“风力等级”创意海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