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5619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25963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青岛,上册,整体,水循环,第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水循环》 单元主题 光影探秘家———解密光的传播与转化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小水滴的奇妙旅程———探秘地球水循环系统” 以水循环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界中水的形态变化与循环路径,理解水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气象科考队” 学生化身“气象科考员”,接受任务———调查校园水循环现象,绘制《校园水循环地图》,最终设计“节水生态校园方案”,解决“校园雨水资源化利用”问题。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0.2 水循环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②设计模型解释水循环环节;③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小水滴的旅行》4课,围绕水的三态变化与循环规律展开,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建立对水循环的系统认知。 《雾和云》核心内容为通过模拟实验(如烧杯加冰产生“白气”),观察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解释雾(近地面)和云(高空)的形成条件。通过实验对比常温与低温环境下水蒸气的凝结现象,理解温度对成雾/云的影响。 最终形成水蒸气遇冷→凝结→小水滴聚集→雾与云的区别(海拔高度)的核心概念。 《露和霜》核心内容为探究露(液态)和霜(固态)的成因,通过“金属罐降温实验”观察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的凝结与凝华现象。联系生活解释“霜冻保护农作物”的原理(霜隔绝热量,冻害虫)。形成露(0℃以上,水蒸气→小水滴);霜(0℃以下,水蒸气→小冰晶)的核心概念。 《雨和雪》核心内容为分析雨(液态降水)和雪(固态降水)的形成机制,通过“三态转换模型”说明温度对降水形态的决定作用。形成云中小水滴/冰晶增大→下落→雨(融化)或雪(未融化)的核心概念。并拓展应用讨论人工降水(如干冰增雨)的科技价值。 《小水滴的旅行》核心内容为整合水循环全过程,通过绘制循环图,描述蒸发→云→降水→径流→海洋的路径,强调太阳能驱动与物质守恒。最终形成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水循环对气候、生态的影响(如缓解旱情)的核心概念。 四课以水的三态变化为线索,逐层递进: 1.微观基础:《雾和云》《露和霜》聚焦水蒸气凝结/凝华的局部现象(气→液/固)。 2.宏观现象:《雨和雪》探究降水形态的成因(云→降水)。 3.系统整合:《小水滴的旅行》构建地球水循环全景(蒸发→输送→降水→回流),体现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形态变化条件(蒸发、冷凝、降水)。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露/霜形成规律;用系统图分析水循环路径。 探究实践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降水形成;制作校园水循环模型并优化。 态度责任 树立节水意识,提出水资源保护方案。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实验兴趣浓厚,但抽象理解水循环路径较困难。 2.认知基础:已知水的三态变化,但对“自然界水循环系统”无体系化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水循环的动态过程;控制模拟实验变量(如温度对霜/露的影响)。 七、活动设置 《雾和云》 制作“云雾工厂” 探究水蒸气凝结条件 实验:冰镇瓶外水珠观察+绘画记录(美术) 《露和霜》 草叶上的“珍珠”与“冰晶” 对比露/霜形成温度差异 实验:锡箔纸模拟冷凝+温度计测量(数学数据记录) 《雨和雪》 模拟人工降雨 验证降水形成条件 实验:酒精灯加热盐水→玻璃板冷凝+视频慢放分析(信息技术) 《小水滴的旅行》 设计校园水循环地图 整合水循环路径 实地考察雨水流向+绘制循环地图(地理)+撰写节水倡议书(语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