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升华和凝华 物理观念: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科学思维: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探究;经历人工制造霜的实验。 科学态度与责任:将升华和凝化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体验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准备:铁架台、试管、烧杯、热水、碘、多媒体资料等。 学生准备:搪瓷杯、冰、盐等。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雪、霜、雾凇、窗上的“冰花”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凝华形成的美景。 2.(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请按箭头所指方向填写出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图填写过程中,你会不会产生什么联想 请提出来。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探究点一 升华 问题1:雪是怎样形成的 是由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回答。 问题2:在秋末、初冬时节,你见过霜吗 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回答。 问题3:雾凇, 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经常出现在北方地区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回答。 问题4: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能够发生相互的转换,物质在液态和气态之间也能完成相互的转换,那么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够直接转换吗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第109页“升华”的内容。阅读完成后,教师演示“活动1 观察碘的升华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碘有没有熔化(提醒学生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 表明了什么 生1:观察到试管内出现紫色碘蒸气。 生2: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碘没有熔化。 生3:表明固态碘受热会直接变成气态。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现象,以及老师的引导和自主讨论,建立升华的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碘升华的现象,认清升华是固态和气态的直接转换,没有液态出现 问题2:这是什么现象 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生4:这是升华现象。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教师做补充,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或家中的固体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在严冬,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够晾干;冬天的雪人没有熔化变小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等。 教师:下面我们看一个例题。 [例1] 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像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A.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探究点二 凝华 学生观看刚刚演示碘升华实验后放在一边的试管,并回答问题。 问题1:在试管内壁会看到什么 说明了什么 生1:试管壁上有固态的碘颗粒出现。碘蒸气又直接变成了固态碘。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2中的第2个小活动,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2: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2:搪瓷杯的外表面可以看到一层薄薄的霜。 问题3:这层霜是从哪儿来的 生3: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了小冰粒附着在搪瓷杯的表面形成的。 问题4:这是什么现象 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生4:这是凝华现象。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问题5:用久的灯泡会发黑,这是为什么 生5:钨先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泡内壁又凝华成固态钨,使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