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童年》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难忘的童年》是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的故事》中的一课。教材借助展示童年相关生活场景、玩具、游戏等元素,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片段。这课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方面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感受童年美好,增进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好奇心旺盛,但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对童年有模糊记忆。不过在美术表现上,运用线条、色彩和形状表现事物的能力有限,捕捉童年独特情感和细节较难。教学中可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图片、视频等激发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童年生活场景、事物的美,提高对色彩、形状的感知能力。 2. 体会童年主题美术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艺术表现 1. 学会用简单线条、色彩和形状,表现童年难忘场景或事物。 2. 掌握基本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创作以“难忘的童年”为主题的作品。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为作品添加独特细节,使作品更具个性。 2. 尝试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手工拼贴等进行创作。 文化理解 1. 了解童年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增进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 2. 通过作品分享,感受不同人童年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中难忘的瞬间。 2. 学会用简单美术手法表现童年主题,如绘画色彩运用、线条勾勒。 3. 掌握手工制作中材料选择与组合的方法。 难点 1. 捕捉童年生活中独特的情感和细节。 2. 通过作品生动传达童年的美好与难忘,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3. 让作品体现个性,避免千篇一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讨论法、示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展示道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与展示照片 (1) 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充满童趣的儿歌《小燕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在播放儿歌的同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小朋友在童年玩耍的照片,如在公园荡秋千、在沙滩堆城堡等。 (3) 教师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表现出兴趣时,适时提问:“小朋友们,听到这首歌,看到这些照片,你们有没有想起自己小时候有趣的事情呀?” (4)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对于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微笑和肯定的眼神。 (5) 仔细倾听学生分享的童年趣事,用简短的语言回应,如“真有趣”“太棒了”等。 (6) 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分享,营造良好的课堂倾听氛围。 (7)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简单总结,强调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8)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难忘的童年”。 1. 认真聆听儿歌,被欢快的旋律吸引。 2. 观看照片,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3. 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童年中印象深刻的趣事。 4. 倾听同学的分享,感受不同的童年经历。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清晰: 回忆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儿歌和展示照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教材图片与引导观察 (1) 教师翻开教材,将教材中与童年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如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弹珠、在河边捉蝌蚪、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等场景。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提问:“大家看看这些图片,里面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 (3) 讲解图片中所描绘的童年活动和情感,如玩弹珠的快乐、捉蝌蚪的兴奋、一家人吃饭的温馨等。 (4) 再次提问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的场景呢?这些场景让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5) 鼓励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6) 巡视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