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68804

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洪常青就义》 教案

日期:2025-10-17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898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设计 课题 《洪常青就义》 单元课时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洪常青就义》选自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这部诞生于 1964 年的舞剧,是中国芭蕾民族化的里程碑之作。其创作团队深入海南琼海采风,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为反抗封建压迫、争取男女平等,组建女子军特务连浴血奋战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将战斗场景与人物情感熔铸于舞台艺术之中。 《洪常青就义》作为全剧戏剧冲突的巅峰,其音乐创作堪称典范。作曲家杜鸣心、吴祖强等巧妙萃取海南民歌《五指山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基因,融入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节奏与调式,同时借鉴西方交响乐的配器手法,构建出层次丰富的音响世界。当激昂的《国际歌》旋律以变奏形式渐次浮现,弦乐组低沉的震音模拟着刑场上的肃杀氛围,铜管乐器骤然迸发的强音,则如洪常青高呼的革命誓言穿透云霄。这段仅数分钟的音乐,通过旋律的递进、和声的张力与配器的变化,不仅精准勾勒出党代表洪常青在面对敌人铡刀时,从从容赴死的坚毅神情,更以悲怆而崇高的情感基调,唤醒听众对革命先辈理想信念的深切共鸣,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音符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已积累了一定基础,对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节拍等有了初步认识,也具备一定音乐鉴赏能力,在过往的音乐学习中,或许尝试过乐器演奏,对音乐表现手法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舞剧音乐这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以及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们可能较为陌生。不过,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需求强烈,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能够丰富他们对美的理解,音乐深层次的内涵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基于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他们从多维度深入欣赏《洪常青就义》的音乐,感受其魅力与精神内涵。 三、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通过聆听《洪常青就义》的音乐,敏锐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体会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基调。深入感受音乐中所营造的悲壮、豪迈氛围,理解音乐如何通过各种要素的组合来塑造洪常青英勇就义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艺术表现:能够准确哼唱《洪常青就义》中的两个主要主题,把握其旋律特点和节奏变化,用歌声表达出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升音乐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洪常青就义》的音乐片段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或场景,以创新的方式诠释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学生尝试对音乐进行简单的改编或再创作,如改变节奏、和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红色娘子军》舞剧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与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体会革命精神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就义歌》庄重激昂的旋律、有力的节奏,体会歌曲所蕴含的悲壮与崇高之美,辨别歌曲的情感变化。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聆听《洪常青就义》的音乐,感受音乐要素如何塑造洪常青的英雄形象,体会其中的革命精神。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复杂情感的交织,如洪常青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悲壮以及对革命事业的乐观精神等,并能通过音乐分析和感受准确把握。 五、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随着多媒体设备亮起,雄浑激昂的《英雄的黎明》旋律骤然响起,低沉的大提琴如战鼓轰鸣,小提琴尖锐的音符似呼啸的子弹。与此同时,大屏幕依次呈现泛黄的历史照片: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