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69790

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评弹)教案

日期:2025-10-16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2935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设计 课题 《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评弹) 单元课时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蝶恋花 答李淑一》由毛泽东作词,赵开生作曲,是将苏州评弹与毛泽东诗词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1958 年毛泽东该诗词发表后引起轰动,彼时 23 岁的赵开生,怀揣着对艺术革新的追求,决心将其搬上评弹舞台。当时文艺界正掀起 “技术革新” 浪潮,这一创作顺应时代需求。 在创作过程中,赵开生面临诸多挑战。为理解诗词内涵,他请教作家朋友,深入了解杨开慧、柳直荀的革命故事,从而积淀了深厚情感。谱曲时,他打破传统评弹流派唱腔的束缚,巧妙融合蒋调、丽调、沈调、薛调、陈调等多种流派特色,还从歌曲、京剧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如借鉴歌曲《崖畔上菜花崖上红》旋律来表现 “寂寞嫦娥舒广袖”,采用京剧倒板唱法增强音乐表现力。同时,他广泛征求评弹界和音乐界前辈的意见,在众人帮助下,历经无数次修改,最终成就了这首经典。 从音乐风格看,苏州评弹独特的吴侬软语特质尽显其中,旋律婉转细腻、节奏灵动多变,三弦与琵琶的伴奏相得益彰,营造出浓郁的江南韵味。从情感内涵来讲,歌曲既饱含对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深切缅怀,又抒发了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种将江南婉约音乐风格与宏大革命情感相融合的创作,使作品在苏州评弹艺术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中国音乐史上也独树一帜,传唱半个多世纪依然魅力不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在生理上,他们的听觉感知系统已趋于成熟,能敏锐捕捉音乐中的音高变化与节奏律动;在心理层面,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征明显,开始主动探寻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逻辑。经过小学与初中阶段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节拍、调式等基础音乐知识,部分学生甚至能通过哼唱片段分析曲式结构,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能够准确辨别和声编排与配器特色。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具有强烈的探索欲,乐于尝试音乐剧、电子音乐等新兴艺术形态,但对苏州评弹这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触甚少。苏州评弹特有的吴侬软语说唱形式、三弦琵琶的细腻伴奏,以及 "说、噱、弹、唱" 的表演体系,对学生而言充满陌生感。特别是评弹表演中 "欲说还休" 的叙事节奏、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与学生日常接触的直白化流行音乐形成鲜明对比,需要教师通过生动讲解与示范,帮助学生跨越文化认知壁垒。 更为重要的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期。《蝶恋花 答李淑一》作为融合革命诗词与传统曲艺的经典之作,既承载着毛泽东对革命伴侣的深切追思,又展现了江南曲艺的美学精髓。通过沉浸式欣赏,学生不仅能感受评弹艺术 "声、情、理、趣" 的独特魅力,更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革命先辈的精神温度,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自然萌发文化自信,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 三、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准确把握《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苏州评弹音乐风格,包括旋律的婉转曲折、节奏的疏密变化、音色的柔美清丽等特点。深刻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对革命烈士的崇敬、缅怀以及对革命胜利的激昂喜悦之情,提升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艺术表现:能够准确哼唱《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主旋律,把握其节奏和音准,用歌声表达出音乐的情感韵味。尝试运用苏州评弹的基本表演形式,如简单的手势、身段等,进行模仿表演,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和诠释能力。 创意实践: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为歌曲设计新的表演场景或情节,通过舞台表演展现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创新。 文化理解:了解苏州评弹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以及其与江南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深刻领会毛泽东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