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时 反射弧和反射的类型 1.结合实例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认同条件反射能使人或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归纳总结常见的感受器和效应器。 3.尝试完成测试“握手———握手”反射活动,增强与同学的合作能力,体验活动的乐趣。 4.体验训练小动物建立某种条件反射,认同条件反射需要非条件刺激强化和巩固。 5.了解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知道人体能对语言和文字建立特有的条件反射。 6.通过学习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明确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尝试训练小动物,增进与动物的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区别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特点,特别是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适应意义。 3.了解大脑皮质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特别是了解人类建立条件反射的突出特征。 难点:1.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2.条件反射的特征和意义。 3.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使学生将具体、生动的认识进一步转变为抽象、概括的规律性认识。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两组图片:吃食物分泌唾液、膝跳反射和训练海豚表演、小狗钻火圈。提问:这两种反射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反射的类型。 通过生活现象、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一)反射和反射弧 [展示]膝跳反射动画,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敲击膝盖某部位,小腿会有反应。 继续提问: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反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内容,并提出问题: (1)什么是反射 (2)反射依靠什么来完成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回答: (1)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叫作反射。 (2)反射弧。 教师补充:完成某一反射过程的结构,叫作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五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部分受到损伤,都会产生调节障碍,因此,健康完整的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条件。 活动:测试“捏住直尺”反应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按方法步骤进行活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捏住直尺的反应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2)比较受试者从第1次到第10次的测试数据,有什么样的规律 若比较在不同状态下的测试,你认为影响反应完成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比较不同受试者的测试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组交流并回答: (1)属于反射。 (2)开始几次时间较长,后来逐渐缩短,最后基本稳定。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经验积累。 (3)不同的人完成同一反射所需时间不同,不同的人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不同。 教师补充:一般来说,反射弧上神经冲动传导得比较快,使人体能够及时、迅速、准确地实现调节。反射除了能通过骨骼肌运动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外,还能够通过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来调节相应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例如,当口腔内一些感受器受到食物等造成的刺激时,也会通过神经调节使唾液腺分泌唾液,这称为唾液分泌反射。总之,神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反射的类型 过渡:反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2~93页,提出问题: (1)什么是非条件反射 并举例说明。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最后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动画、自身体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通过测试“捏住直尺”反应要用多少时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反射的理解。 (2)什么是条件反射 并举例说明。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1)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