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76113

11.5 机械效率 教学课件 (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579921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5,机械,效率,教学课件,42张,PPT
  • cover
苏科版 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五、机械效率 01 02 03 04 05 CONTENTS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机械效率 斜面及其在机械效率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实验探究比较手拉绳做功与动滑轮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2. 由动滑轮提升钩码活动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3. 知道机械效率的概念,并学会计算机械效率; 4. 了解一些常用机械的机械效率;知道如何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5. 学习斜面及其应用; 6. 会分析斜面有关的机械效率问题; 7. 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及其计算;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3.斜面及其综合应用。 1.滑轮组、机械效率的综合应用 2.斜面、机械效率的综合应用; 3.机械效率与图像问题综合等。 教学难点: 情景引入 “振华30”正在吊装物体,吊装中使用了非常复杂的滑轮组。 机械手能模仿人类手部的动作用以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 机械工作的过程中,是否做的功越多,能量利用的效率也越高呢? PART ONE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探究新知 用动滑轮把木料拉上三楼时,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相等吗? 思考 不相等。 动滑轮对木料做功:将钩码提升一定的高度。 手拉绳所做功:①将钩码提升一定的高度;②克服摩擦力做功;③克服动滑轮所受的重力做功。 所以手拉绳所做功除了包含动滑轮对木料做功外,还包含了以上②、③。 活动11.4 再探动滑轮 做一做 1.?如图11-39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绳的一端,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测量绳受到的拉力F?、?绳端移动的距离s?、钩码所受的重力G?和钩码上升的高度h。 2.?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步骤。 3.?将实验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图11-39 用动滑轮提升钩码 4. 分别计算手拉绳做的功和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比较两者的大小, 你有什么发现?请说明其中的原因。 {FC680D74-768E-4D95-875E-14ED6C480892} 钩码所受的重力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绳受到的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W1=Gh /J 手拉绳做的功W2=Fs /J ① ② ③ 实验数据 2.0 1.3 0.05 0.1 0.1 0.13 4.0 0.05 0.1 2.3 0.2 0.23 实验结论 3.0 0.05 1.8 0.1 0.15 0.18 手拉绳做的功总大于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原因:手拉绳所做功除了包含动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外,还包含了克服摩擦力做功,克服动滑轮所受的重力做功。 在上面的活动中,将钩码提升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叫作有用功,记为 W 有用。我们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除需克服摩擦力做功外,还要克服动滑轮所受的重力做功,这两部分功虽然并非我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我们将它叫作额外功,记为 W 额外。手拉绳所做的功叫作总功,记为 W 总。 图11-39 用动滑轮提升钩码 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 W 总 = W 有用 +W 额外 W有用= 300 J 目的 没用但不得不做 W额外= 75 J 克服动滑轮重做功60 J 克服物体重做功300 J 克服摩擦力做功15 J W总= 375 J 举例 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 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力所做的无用功, 但又不得不做。 对人们有用的功;在数值上等于直接用手对物体做的功。 有用功“W有”: 额外功“W额”: 总功“W总”: 人们总希望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大越好。 为了表示这个比例,物理学中引入了“机械效率”。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W总= W有 + W额 PART TWO 机械效率 实际情况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额外功,有用功只是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越大,也就是机械工作的效率越高。 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叫作机械效率 。 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若用希腊字母η表示机械效率,则 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叫作机械效率。 2.公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