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影子》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岭南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有趣的影子》是岭南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通过儿歌、玩影子游戏、画影子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影子的有趣变化,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它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但对影子的变化和特点缺乏深入了解。身心发展上,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美术以直观形象为主。学习困难在于准确描绘影子形态和小组合作的协调。可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引导突破这些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影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形态变化和美感。 2. 提高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能用绘画工具准确描绘出影子的形状和轮廓。 2. 尝试运用不同线条和色彩表现影子的特点。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对影子进行创意变形和添画。 2. 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影子主题的美术作品。 文化理解 1. 了解民间皮影戏中影子艺术的文化内涵。 2. 体会影子艺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变化特点。 2. 掌握描绘影子的基本方法。 3. 理解影子艺术的文化内涵。 难点 1. 用绘画准确表现影子的动态和质感。 2. 进行有创意的影子作品创作。 3. 小组合作中协调分工完成作品。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绘画工具、多媒体课件、皮影道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儿歌引入 (1) 教师播放儿歌“太阳笑眯眯,我们找自己,影子长,影子短,阳光底下玩游戏”,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跟着儿歌轻轻哼唱,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提问学生:“在儿歌里听到了什么?影子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和思考。 (4) 展示一些不同场景下影子的图片,如阳光下树木的影子、夜晚路灯下行人的影子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的多样。 (5) 结合图片,进一步讲解影子是如何形成的,简单介绍光和物体与影子的关系。 (6)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影子的有趣经历。 (7)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观察和表达。 (8) 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影子。 1. 跟着儿歌哼唱。 2.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3. 观察图片,感受影子的多样。 4. 分享自己生活中与影子有关的经历。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准确性: 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儿歌和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子的特点和形成,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探索发现 寻找影子活动 (1) 组织学生到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让学生自由寻找自己的影子。 (2)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影子的长短、方向,以及随着自己动作的变化影子的形态变化。 (3) 提出问题:“什么时候影子长,什么时候影子短?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4) 鼓励学生在操场上做出不同的动作,如奔跑、跳跃、弯腰等,观察影子的动态变化。 (5) 巡视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安全。 (6) 组织学生回到教室,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在寻找影子过程中的发现。 (7)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内的发现,教师进行记录和补充。 (8)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影子变化的科学原理和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到室外寻找自己的影子。 2. 观察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动态变化。 3.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 倾听小组代表发言。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度: 交流参与度: 总结能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深入了解影子的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促进学生的小组交流和合作。 实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