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86691

第四单元 亚洲弦歌 欣赏 班内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19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210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四,单元,亚洲,弦歌,欣赏,班内
  • cover
《班内》教案 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班内》位于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第4课,是欣赏课内容。该乐曲为A大调,4/4拍,中速、稍快。它原是宫廷欢迎曲,现是佳美兰乐队保留曲目,对学生了解亚洲音乐文化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入中学,内心丰富、好奇心强,保留着小学的天真愉悦。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还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能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要强调行为规范,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印度尼西亚民间乐曲《班内》的风格特点。 2. 体验印度尼西亚“佳美兰”乐器的音色及演奏特点。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鉴赏《班内》的歌曲结构。 2. 能表现《班内》的主题音乐。 创意实践 1. 能用肢体语言表现《班内》。 2. 尝试用乐器等多种形式表现《班内》。 文化理解 1. 通过学唱《班内》,培养鉴赏音乐的能力。 2. 激发对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的兴趣,拓展音乐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鉴赏《班内》的歌曲结构。 2. 清晰表现《班内》的主题音乐。 3. 感受《班内》中“佳美兰”乐器的独特音色。 难点 1. 用肢体语言或律动准确表现《班内》的节奏和情感。 2. 理解《班内》中音乐要素变化所表达的情感。 3. 体会印度尼西亚音乐文化在《班内》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导入 回顾旧知 (1) 教师热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在小学段我们一起学唱过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木瓜恰恰恰》,大家还记得它欢快的旋律和有趣的歌词吗?”引导学生回忆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 邀请几位同学站起来,简单描述一下对《木瓜恰恰恰》的印象,如歌曲的节奏、情绪等,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木瓜恰恰恰》的欢快节奏和浓郁的东南亚风格,让学生对这种音乐风格有更深刻的印象。 (4)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请同学们跟着钢琴的伴奏,一起大声演唱《木瓜恰恰恰》。”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节奏和音准。 (5) 演唱结束后,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表扬学生的演唱热情和表现。同时,指出演唱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如个别音准不够准确等,并进行简单的纠正。 (6) 教师过渡到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了《木瓜恰恰恰》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将继续踏上印度尼西亚民间音乐的奇妙之旅,去欣赏一首新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作《班内》。”并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班内》的歌名。 (7) 教师提问:“大家对《班内》这首歌曲有什么好奇的地方吗?可以大胆地说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8)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整理,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回忆《木瓜恰恰恰》的旋律与歌词。 2. 描述对《木瓜恰恰恰》的印象。 3. 跟着钢琴演唱《木瓜恰恰恰》。 4. 提出对《班内》的疑问。 评价任务 回忆准确: 演唱热情: 提问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班内》的探究欲望。 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活动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了解印尼 (1)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印度尼西亚的美丽风光、特色建筑和丰富的文化习俗等图片,同时生动地介绍:“同学们,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简称印尼,是东南亚的一个美丽国家,首都是雅加达。”让学生对印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教师详细介绍印尼的国旗,展示国旗图片并说:“印尼国旗别称‘荣耀红白’,是由红白两色横带组成的旗帜,它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