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86701

第五单元 草原牧歌 演唱 鸿雁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17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255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五,单元,草原,牧歌,演唱,鸿雁
  • cover
《鸿雁》教案 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唱歌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鸿雁》是该教材第五单元《草原牧歌》的第1课,属于唱歌课内容。它是一首乌拉特民歌,歌词易记,旋律平稳悠长,营造出悠远宽广的意境,能让学生感受草原音乐魅力,体会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教材中起到引导学生了解草原音乐文化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好奇心强,仍保留小学时的天真。他们不仅关注事物外表,还注重分析和主观体会。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在学习中,可能对蒙古族音乐风格理解有困难,需教师引导感受其独特韵味,培养学习兴趣。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鸿雁》旋律平稳绵长、意境悠远的特点,体会其音乐美感。 2.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升情感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能用优美、深情的声音准确演唱《鸿雁》,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 通过演唱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将情感融入歌声中。 创意实践 1. 尝试用肢体语言为《鸿雁》伴奏,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2. 利用简单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发挥创意和想象力。 文化理解 1. 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 2. 激发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把握《鸿雁》的旋律和节奏,用优美深情的声音演唱。 2. 体会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演唱表达出来。 3. 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感受其独特魅力。 难点 1. 掌握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如起音柔和、气息平稳等。 2. 用肢体语言或乐器为歌曲进行恰当的伴奏,表现出音乐的意境。 3.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演唱和表演中,提升艺术表现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简单乐器(如沙锤、三角铁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问题引导 (1) 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亲切地说:“同学们,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蒙古族吗?”用温和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积极的回应,如点头、微笑、肯定的语言等,然后接着问:“那有哪些同学去过蒙古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 (3) 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适时进行追问和引导,让学生更详细地描述蒙古的风景、文化、美食等,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4) 在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过渡:“看来大家对蒙古族都很感兴趣,也有同学有过非常美好的经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蒙古族的音乐世界,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鸿雁》。”同时,在黑板上工整地书写板书《鸿雁》。 (5) 为了让学生对蒙古族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蒙古族的图片,如草原风光、蒙古包、马头琴等,一边展示一边简单介绍蒙古族的特色文化。 (6) 播放一段蒙古族的舞蹈视频,让学生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热情和豪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 (7)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舞蹈动作和服饰特点,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们能看出蒙古族舞蹈有什么特点吗?他们的服饰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1.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是否喜欢蒙古族的问题。 2. 有去过蒙古的同学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 3. 认真观看教师展示的图片和视频,感受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4. 积极参与讨论,回答教师关于舞蹈和服饰特点的问题。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分享生动: 参与度高: 设计意图 以问题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