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89651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60647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章,问题
  • cover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 具体内容 知识技能目标 1. 解释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六大土地类型构成 2. 分析全球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与超载成因 思想方法目标 1. 掌握“数据-图表-结论”转化技能 2. 运用公平性原则评估资源分配 素养成长目标 1. 综合思维(全球尺度关联分析) 2. 人地协调观(可持续消费行为养成)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标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2.6:“通过计算和比较生态足迹,领悟可持续发展内涵” 2.教材处理: 重点:生态足迹的构成要素及计算方法(教材P25-26) 难点:全球生态赤字与地球超载日的现实矛盾(教材P28案例) 增补资源:全球足迹网络(GFN)2024年最新数据报告 三、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习障碍 突破策略 学过“自然资源稀缺性” 混淆生态足迹与碳足迹概念 设计对比维恩图 能阅读柱状图 难理解人均全球公顷(gha)单位 实物类比(1gha≈标准足球场)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碳足迹手环挑战(3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智能手环碳排放监测图(某生昨日足迹:0.8kg CO ),提问: “若全球80亿人每日如此,需几个地球承载?” 学生活动: 估算总量(64亿kg)并感知个体行为的全球影响 设计意图: 以科技产品触发兴趣,渗透全球视野素养 2.新知探究1———生态足迹构成(10分钟) 教师活动: 【模型拆解】 展示生态足迹六大土地类型饼图(图1),布置填空任务: 土地类型 对应人类需求 占比(%) 耕地 粮食生产 28% _____ 木材纸浆 15% 牧草地 _____ 33% 化石能源地 吸收_____ 20% 答案:林地;肉奶制品;碳排放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用不同颜色标注土地类型 设计意图: 具象化抽象概念,培养分类归纳能力 3.深度学习———地球超载日悖论(12分钟) 突破难点:为何高收入国透支生态信用? 教师活动: 【数据对比】 展示2024年地球超载日地图(图2): → 【问题链】 美国(3月13日)vs 印度(12月25日)差异说明什么? 中国超载日(6月15日)提前反映何种趋势? 学生活动: 角色扮演“地球村议会”:发达国家代表与发展中国家代表辩论责任分担 设计意图: 理解公平性原则,培养辩证思维 4.新知探究2———校园足迹计算(8分钟) 教师活动: 【实践任务】 发放“午餐生态审计表”: 食物 重量 成分类型 换算gha(预设) 米饭 150g 耕地 0.0008 牛肉 100g _____ 0.0052 塑料餐盒 1个 废弃物 0.0003 → 计算人均午餐足迹_____(0.0063gha) 学生活动: 填写牧草地类型(牛肉),核算总足迹并讨论减排方案 设计意图: 将理论转化为地理实践力 5.当堂应用———高考真题迁移(5分钟) 教师活动: 某中学开展主题为“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的调研,同学们搜集、归纳相关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的调研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要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的空间格局。 “一环”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环,为首都城市建设镶上标志性“绿边”; “三湾”是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湾,实现绿色田园、美丽乡村与现代城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六廊”是六条河流(图1)与新城(图2)融合发展的蓝绿生态廊道; “百园”是环绕二绿地区的百个郊野公园,围绕九个楔形绿地,打造连片成网、各具特色的(湿地、森林、滨河等)公园群。 (1)归纳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分布特征。(4分) (2)结合实例,论述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空间格局的地理意义。(8分) 解析:第(1)题,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分布是否均匀,沿什么分布等方面来描述。据图可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分布不均;位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外围,中心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