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长征》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长征》。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主要著作集:《矛盾论》《论持久战》等。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了解诗体。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大渡桥 铁索 腾细浪 岷山 (2)词语解释。 远征:行走远路。本课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本文指红军把历经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温暖的感受(暗示巧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情)。 寒:寒意(暗示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节奏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3.初读课文后,红军战士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 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