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思考:我们如何治理校园乱象? 什么是法治?法治和法制一样吗?二者有什么联系? 若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对抢劫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本案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可能同时触犯故意伤害罪。 议学情境一 初二的小周、小段向同学小黄索要钱财,小黄不给便威胁、殴打小黄,抢走小黄随身携带的500元现金。小黄的伤情已构成重伤二级。 高中生小周旷课回家,认识了“段大哥”。有一天,段大哥带小周去偷车。小周知道偷东西不对,但是想着只是跟着去,不偷没事,便跟着去了,当晚小周跟着段大哥等人偷了11辆摩托车。 根据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小周明知道他们是要去偷东西,还跟着去,这就构成了共同犯罪, 校园乱象频发 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法制: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探究与分享】p80 法治和法制 法制 法治 立足点和归宿 基础和前提条件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1 思考: 2025年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建议,将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刑责年龄从14周岁降至12岁,你怎么看 2024年3月10日,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案件发生后,肥乡区高度重视,公安机关立即开展侦破工作。3月11日,涉案犯罪嫌疑人(均时年13周岁)被全部抓获,现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将对犯罪行为依法予以惩处。案件发生以来,相关部全力做好受害人家属安抚和善后工作,各方面工作正有序进行。 嫌疑人老到的行为与幼小的年龄形成了强烈反差,此事性质极其恶劣,在网上引起了希望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惩处力度的呼声。 议学情境二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发热议 重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74) 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1.为什么要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建议,将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刑责年龄降至12岁。完全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之一: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8项重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之二: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无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2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既要维护社会安全,也要注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正,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考虑。 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