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垃圾桶》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赣美版(2024)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分类垃圾桶》是赣美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改进卫生角》的重要一课。此单元聚焦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责任感。本课通过丰富素材介绍垃圾分类重要性及垃圾桶特点标识,将环保与美术实践结合,有助于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树立环保理念。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观察能力,但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在生活中对垃圾桶有初步印象,却缺乏垃圾分类系统知识。在美术技能上,能运用简单线条和形状,但创作时想象力丰富却不够精细。教学中需采用生动方式引导学习,突破知识理解和技能运用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分类垃圾桶的颜色、形状和标志,提高对美术元素的感知能力。 2. 让学生感受分类垃圾桶设计中的美感和实用性,培养审美眼光。 艺术表现 1. 使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线条、形状和色彩,准确表现分类垃圾桶的特征。 2.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分类垃圾桶设计中。 创意实践 1.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独特的分类垃圾桶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美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文化理解 1.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环保宣传中的作用,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深入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熟知四类垃圾桶的颜色、标志和功能。 2. 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美术元素,如流畅线条、合理形状组合和准确色彩搭配,设计制作分类垃圾桶作品。 3. 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美术创作的意识。 难点 1. 启发学生在设计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美感。 2. 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合理分工,完成高质量立体垃圾桶模型。 3. 引导学生准确表现分类垃圾桶的标志,使其清晰易懂。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垃圾桶模型、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播放视频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垃圾分类的动画宣传视频,视频中生动有趣地展示了垃圾从产生到分类处理的全过程,以及垃圾分类对环境的重要影响。播放时,教师用亲切的语气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看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视频,这里面藏着一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秘密,大家睁大眼睛,认真找一找哦!” (2) 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垃圾的分类过程和不同垃圾桶的使用。例如,当视频中出现可回收物被放入蓝色垃圾桶时,教师可以轻声说:“大家看,这个蓝色垃圾桶就是专门用来装可回收物的哦。” (3)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视频里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呀?”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对于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 (4)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比如学生提到垃圾分类可以让环境更干净,教师可以进一步说明:“对呀,垃圾分类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整洁,还能把有用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呢。” (5)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忆视频中的内容,提问:“那你们还记得视频里有几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6)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反馈,纠正不准确的回答,并再次强调不同颜色垃圾桶对应的垃圾类别。 (7)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垃圾分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比如:“我们在家里扔垃圾的时候,也要像视频里一样,把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