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花花》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浙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喜气洋洋剪出来”单元的第一课,以窗花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教材呈现了三张清代不同地区的窗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之美,理解蕴含的美好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运用折、剪方法制作窗花,培养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素养。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对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学习中,可能在理解窗花寓意和掌握折剪技巧上存在困难。教师可通过展示作品、示范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欣赏不同地区的窗花,感受其造型美、寓意美和装饰美。 2. 体会窗花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创意实践 1. 学习用折、剪的方法制作简单的窗花外形。 2. 尝试基于生活进行联想,设计造型独特的窗花。 文化理解 1. 知道窗花是中国传统工艺,来自民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2. 理解窗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如祝福生意顺利等。 艺术表现 1. 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创意通过窗花表现出来。 2.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窗花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窗花的特点和寓意。 2. 掌握用折、剪的方法制作窗花外形。 3. 感受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 难点 1. 理解窗花的镂空之美。 2. 制作造型独特、富有创意的窗花。 3. 准确把握折剪的技巧,剪出理想的窗花。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彩纸、窗花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变一变———认识窗花艺术 导入新课 (1) 教师拿出一张红色的彩纸,当场进行剪纸操作,剪出一个简单的窗花。在剪纸过程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如纸张的折叠、剪刀的运用等。 (2) 剪纸完成后,教师将窗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这种剪纸艺术叫什么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正确,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回答错误,耐心地纠正并引导。 (4) 总结学生的发言,正式引出剪纸艺术———窗花。向学生介绍窗花是用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窗户上,作为节日和喜庆活动的装饰,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5)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窗花相关的小故事或传说。 (6) 展示一些不同风格和造型的窗花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窗花的多样性。 (7)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窗花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图案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8) 揭示课题《窗花花》,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1. 观察教师的剪纸过程。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故事。 4. 观察窗花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 回答积极: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现场剪纸演示,直观地展示窗花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初步认识窗花这一艺术形式,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赏一赏———感知窗花特点 展示作品 (1) 通过课件展示清代不同地区的窗花作品,如山东省烟台市的《会客》、浙江省兰溪市的《和合利市》和山西省静乐县的《月亮》。 (2) 详细介绍每一幅作品的产地、作者(如果有)、主题和特点。例如,介绍《会客》时,说明胶东农村窗户的特点以及“棂花”的构图形式,描述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场景。 (3) 引导学生从窗花的造型和题材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探究。提问学生:“这些窗花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表现了哪些题材?”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