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49900

华东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古代科技与文化 第21课 诸子百家(教案)

日期:2024-06-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95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华东,教案,诸子百家,21课,文化,科技
  • cover
第21课 诸子百家 〖内容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他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改造和运用,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长达2000年之久,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③认识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名言警句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④认识道家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观念。 ⑤认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了解其在历史 上曾适应当时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 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 “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 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教学,“儒家”为一课时,“道家”、“法家”为一课时。 1.儒家 ①孔子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所知 道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孔子像,结合小字的有关内容,介绍孔子的外表和简单生平,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从“大思想家”的角度,突出孔子的思想核 心是“仁”和“礼”,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主张。讲清“仁”是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可,“礼”是本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提倡“仁”必须遵守“礼”。 从“大教育家”的角度,着重向学生介绍其传诵久远的格言,还可不敢当今教学结合。 从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的角度,介绍《诗》、《书》、《春秋》和《论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道理。 ②孟子 讲明孟子是旧中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引用课文中有关孟子的警句名言,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对“浩然之气”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 ①老子 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 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 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②庄子 适当介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说明庄子在历史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①韩非子 回忆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引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